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习近平,发扬,  谅解备忘录 

贵州黔西苗乡“化屋基”的蝶变-毛新宇的字

   日期:2021-02-05 16:26:24     作者:wangxiao    浏览:5    
核心提示:(新春见闻)贵州黔西苗乡“化屋基”的蝶变中新网贵州黔西2月5日电题:贵州黔西苗乡“化屋基”的蝶变记者张伟绿色的粽叶包裹着糯米、黄豆、红糖,黄粑,色泽晶莹黄润、味道香甜软糯,这就
<p>  <strong>(新春见闻)贵州黔西苗乡“化屋基”的蝶变</strong></p> <p>  中新网贵州黔西2月5日电 题:贵州黔西苗乡“化屋基”的蝶变</p> <p>  记者张伟</p> <p>  绿色的粽叶包裹着糯米、黄豆、红糖,黄粑,色泽晶莹黄润、味道香甜软糯,这就是贵州黔西的名小吃“黄粑”。化屋村村民杨学明开心地告诉记者,“它从很早就流传起来,是我们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p> <p>  杨学明的笑容是化屋村千余名少数民族同胞脸上共同的表情。这份笑容透出底气十足——昔日的化屋村是中国深度贫困村,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63.6%,近年来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和旅游业等,实现贫困人口清零。</p> <p>  化屋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身处乌江南北两源交汇处,是六冲河、三岔河浩荡“握手”之地。68岁的苗族老人杨梅告诉记者,过去化屋村叫做“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p> <img alt="资料图:化屋村扶贫车间内彭艺在染制产品。 瞿宏伦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2/05/0fcc1801579f35ee70c94eba.jpg" title="资料图:化屋村扶贫车间内彭艺在染制产品。 瞿宏伦 摄" /> 资料图:化屋村扶贫车间内彭艺在染制产品。 瞿宏伦 摄 <p>  出行难和饮水难在杨梅心中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化屋村被重重大山包围,进出极为不便。在杨梅的印象中,从前走出化屋村,要走山路,双手扒着岩石翻过陡峭的山崖,往黔西县城方向。“即便是到新仁乡赶集市,都要6个小时才能赶个来回,早上去、夕阳回是常态。”</p> <p>  “还有吃水难,家里的用水全靠人从外面艰难地背回来。”杨梅说,那时候,山路崎岖,穿行崖间,村民们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倘若一不小心,还会摔下丢了性命。</p> <p>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化屋村早已发生巨变。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重点参与建设化屋村,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带动各类资金3000多万元。16年来,化屋村建设了花坡场、通村油路、沿湖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实施特色民居改造、小水窖和沼气池建设等民生项目,发展种养殖项目,从一个“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的贫困村变成“乌江百里画廊的一颗明珠”。</p> <p>  “以前住新房是我们一家人的梦想。”苗族同胞赵玉学告诉记者,昔日没有搬迁时一家人居住在木质结构的老房子中,有时还漏风、漏雨。“现在住在小楼里不用再羡慕城里人。”</p> <p>  22岁起就在福建等地务工的赵玉学想着“春节后和妻子都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打工”“挣得不少,还能照顾孩子,希望兄妹三人都能好好读书,能有更美好地生活。”正在读初二的赵玉学女儿赵芹有一个美发师的梦想,“我想让大家都能美美哒!”</p> <p>  “昔日以贫困著称的‘穷山恶水之地’,已变为集观光、采摘、农家乐、露营、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村’。”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对记者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化屋村1000多名村民感同身受,世代受贫穷困扰的苗家儿女,迎来千年蝶变”。</p> <p>  蝶变之后,未来的美好生活如何创造?共同富裕如何实现?</p> <p>  擅长蜡染工艺的彭艺是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我想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将民族技艺与我所学、与时尚相结合,做些设计和改变,从而更好地走进社会、世界。”曾受过捐赠得以圆梦象牙塔的彭艺想要回馈家乡和社会,“让村里的妈妈们能够在家门口就业,让妈妈回家、让爱回家。”</p> <p>  25岁的苗族女孩杨文丽也同样有此想法。作为化屋村扶贫车间的负责人,杨文丽带领36位村民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瑰宝。她告诉记者,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品大受欢迎,一件手工绣的“歪梳苗服饰”要卖到上万元。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苗绣产品等有近70%的产品靠互联网直播销售超百万元。“想把苗绣传承下去并推向全世界,今年我有信心销售冲刺到600万元。”</p> <p>  “我们将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乡村旅游业为抓手,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个重点,着力发展生态乌鸡养殖等,提升综合效益,扩大旅游服务业的规模,让民众就地就业。”新仁苗族乡党委书记罗玉鹏希望,社会各方能继续“扶智”与“扶志”,助力苗乡实现乡村振兴。(完)</p><!--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