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中方  助攻  习近平,发扬,  作者, 

丹心映红六盘山——夜宿单家集探寻“红色密码”-江西一本分数线

   日期:2021-02-11 17:03:15     作者:wangxiao    浏览:9    
核心提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丹心映红六盘山——夜宿单家集探寻“红色密码”新华社银川2月10日电夜幕降临,六盘山脚下,喧闹了一天的单家集渐渐安静。村里一座年代久远的农家小院送走最后一批
<p>  <strong>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丹心映红六盘山——夜宿单家集探寻“红色密码”</strong></p><p>  <strong>新华社银川2月10日电 </strong>夜幕降临,六盘山脚下,喧闹了一天的单家集渐渐安静。</p><p>  村里一座年代久远的农家小院送走最后一批参观学习的游客,归于一片漆黑。</p><p>  “嚓!”——划一根火柴,点亮厢房炕桌上的油灯,土坯墙、炕上破旧的羊毛毡和遍布弹孔的破门板逐渐清晰起来。时光仿佛回到了80多年前的那个夜晚。</p><p>  还是这盏油灯,曾为一位特殊的“客人”点亮。</p><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2/11/1bda65c0a69e54e651c38aca.jpg" alt="" /></p><p>  这是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途经单家集时,与宗教人士促膝夜谈的房屋(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p><p>  1935年至1936年间,红军长征曾三次经过宁夏西吉县兴隆镇的这个回族聚居村——单家集,在这里留下了不少红色足迹和革命故事,“单家集夜话”就是其中之一。</p><p>  “‘单家集夜话’讲的是1935年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经过这里,夜宿单家集的故事。”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讲解员李靖说,当晚,毛主席与当地的一位宗教人士促膝夜谈,他讲解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张,对方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两人相谈甚欢,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的长征佳话。</p><p>  这段历史在《中共宁夏党史大事记》中也有记载:1935年10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中央红军)一纵队到达兴隆镇、单家集一带,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随一纵队行动,当晚宿营于单家集,并参观了清真寺。</p><p>  “毛主席就住在农户张春德家。农户想让首长睡个好觉,把土炕烧得很热,后来又怕炕太热首长睡不惯,找了一副门板垫在羊毛毡下。”从小听老人们讲革命故事的单家集单南村党支部书记单云,讲起那段历史熟稔于心。</p><p>  火热的土炕代表了百姓对红军的一片热诚之心。</p><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2/11/0c8256da201a5dcd9c5151a4.jpg" alt="" /></p><p>  单家集单南村党支部书记单云(右)介绍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途经单家集的历史(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p><p>  1942年出版的《红军长征记》中有一段单家集群众迎接红军的描述,文中写道:夹道群众笑嘻嘻地提壶送水,迎面而来,向我们慰问说“同志们,今日走哪里来,辛苦了,喝开水”“你们是帮助穷汉谋利益的,喝点开水不要钱”。</p><p>  这样热烈欢迎的场景,换作一个多月前,还是另一番景象。1935年8月15日,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的红二十五军第一次来到单家集,看到的是一幅“跑红军”的场景——老百姓跑的跑、藏的藏,躲在家里关门闭户,街道上冷冷清清。</p><p>  “那个年代老百姓常受国民党军队和土匪征粮逼款,又恨又怕。一听说红军要来,也不知是什么队伍,村民们都怕得不行,有些人干脆跑进山里躲起来。”单云说。</p><p>  为了不惊扰村民,红二十五军不敲门、不进院,战士们晚间就睡在街上。他们向百姓讲党和红军的政策、纪律,抗日救国的意义以及所经之处不拉夫、不收粮、不征款的政策和党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方针,解除了群众顾虑,稳定了人心。</p><p>  “红二十五军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群众纪律,战士们在休整期间不仅把驻地院子和街头巷尾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帮老百姓挑水、看病。”李靖说,红军的言行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赞扬,他们盛赞红军是“仁义之师”。</p><p>  后来,红二十五军送给单家集村一块锦匾,上书“回汉兄弟亲如一家”。部队离开时,村民们还在街旁摆上茶水、糕饼,为红军送行、带路。</p><p>  “仁义之师”的良好印象,让老百姓看到由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时,热情相待。从“跑红军”到“迎红军”的转变,也成为民心所向的最好见证。</p><p>  在单家集,老一辈相传的革命故事里总有这样一句话:“这样的队伍是得民心的,将来要得天下呢!”</p><p>  这是群众对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革命队伍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理解。</p><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2/11/98e65d8b068617166fdee468.jpg" alt="" /></p><p>  这是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途经单家集时住宿的小院(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p><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2/11/ac812a2b3c6e29c1acbfd677.jpg" alt="" /></p><p class="pictext">  这是1935年红二十五军送给单家集村的锦匾(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p><p>  1935年8月到1936年10月底,西吉县的多个乡镇留下了红军足迹,他们宣传革命,发动群众,扩红建政,同各族群众建立了无比深厚的情谊。他们不仅在这里播下红色火种,还留下了致富“法宝”。</p><p>  兴隆镇副镇长赵强介绍,红军途经兴隆镇时,教会了老百姓用特产马铃薯制作粉条。80多年来,当地群众不断传承、改良技艺,以兴隆镇粉丝、粉条、粉皮为代表的“三粉”产业如今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p><p>  春节前夕,恒盛工贸扶贫车间的“三粉”无菌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着赶工最后一批年货订单。“年前这阵子最忙,我们一天最多能挣200元,比平时多100多元。”单家集单北村建档立卡户马海者说,在厂里打工,既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又能照顾残疾的丈夫和正在上学的孩子,她很满意。</p><p>  大力推动草畜产业、特色喜凉蔬菜、“三粉”加工和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单家集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脱贫致富路。</p><p>  曾经的“旱码头”建起西北最大的村级活畜交易市场,目前年交易肉牛约20万头,交易额近40亿元。2021年,村里还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年屠宰量10万头的标准化屠宰场,做好肉牛分割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p><p>  “我们村的牛产业现在可‘牛气’了!”单家集单南村村民单志义说,村民养牛、种青贮玉米、建腌草池、贷款买牛都有各种扶持政策,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攒劲”。</p><p>  岁月变迁中,单家集的农家小院作为毛主席夜宿旧址被很好地保留下来,门板上的20多处弹孔至今清晰可见。那是毛主席和红军离开单家集后,国民党飞机投下的7枚炮弹爆炸留下的痕迹。</p><p>  这座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农家小院见证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传承:80多年前,共产党领导红军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此后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p><p>  80多年后,六盘山脚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各族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再次践行了“为人民谋幸福”的未改初心。(新华社记者任玮)</p><!--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