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四总师上春晚 向祖国报告航天成就-中国榴莲产地

   日期:2021-02-18 02:15:14     作者:wangxiao    浏览:6    
核心提示:牛年春晚,主持人将几位特殊的嘉宾请上了舞台。在特别节目《向祖国报告》中,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4位航天总师,分别代表探月、载人、北斗、探火四大工程向全国人民拜年。他们的话语
<p>  牛年春晚,主持人将几位特殊的嘉宾请上了舞台。</p><p>  在特别节目《向祖国报告》中,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4位航天总师,分别代表探月、载人、北斗、探火四大工程向全国人民拜年。他们的话语简单、朴实,但背后有哪些故事你知道吗?</p><p>  <strong>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strong></p><p>  未来中国人必将探索更远的太空!<!--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p><p>  2020年12月18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返回地球。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说,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p><p>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共实施了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以及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共6次飞行任务,全部取得圆满成功。</p><p>  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后续,嫦娥六号、七号、八号任务,以及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工程任务将按计划陆续实施。</p><p>  <strong>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神舟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strong></p><p>  未来神舟飞船将为我们探索太空提供更强大的保障!</p><p>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飞行21小时后顺利返回地面。</p><p>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p><p>  不过,神舟飞船从设计之初,就站在了更高起点上。相比苏美早期载人飞船的两舱设计,神舟飞船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组成的三舱设计,增加的轨道舱是航天员在太空里的生活和工作空间,返回地面之前将其分离,以减小座舱尺寸。</p><p>  目前,我国共发射11艘神舟飞船,其中6艘共护送11名航天员遨游太空,任务全部取得成功。</p><p>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神舟飞船也将迎来新的任务。目前,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飞船正在进行总装测试,将于2021年执行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p><p>  <strong>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strong></p><p>  北斗三号卫星已实现全球组网、实现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百分百!</p><p>  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p><p>  中国北斗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站在了我国用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梯队”。</p><p>  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北斗在建设初期,曾在部分技术上遭遇“卡脖子”的困窘,但北斗人立足于自主可控的初心始终未变。</p><p>  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我国曾希望与欧洲合作对此项技术开展攻关,遭到拒绝。</p><p>  如今的北斗系统,已经采用了新型氢原子钟、甚高精度星载铷钟以及原子钟的无缝切换技术,这项突破让导航系统的时频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p><p>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此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说,经过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集智攻关,攻克了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p><p>  <strong>“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strong></p><p>  “天问一号”成功被火星捕获!</p><p>  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周期约10个地球日、倾角约10度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p><p>  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以来,“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累计飞行202天,完成1次深空机动和4次中途修正,抵达火星时飞行里程约4.75亿千米,距离地球约1.92亿千米,器地通信单向时延约10.7分钟,各系统状态良好。</p><p>  后续“天问一号”还将经过多次轨道调整,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预选着陆区探测,计划于2021年5月至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p><p>  本报记者 付毅飞<br />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