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用生命谱写扶贫壮歌——追忆浙江青年志愿者耿展宇-卧具

   日期:2021-03-12 10:45:47     作者:wangxiao    浏览:3    
核心提示:中新网台州3月12日电(范宇斌王敬梁裕哲蒋巍)东海之滨的浙江台州玉环相距贵州毕节近2000公里,两地因玉环青年耿展宇而关联。2011年8月,从俄罗斯留学归来的耿展宇背上行囊,踏
<p>  中新网台州3月12日电(范宇斌 王敬 梁裕哲 蒋巍)东海之滨的浙江台州玉环相距贵州毕节近2000公里,两地因玉环青年耿展宇而关联。</p> <p>  2011年8月,从俄罗斯留学归来的耿展宇背上行囊,踏上了“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的道路,来到毕节乌蒙山区脱贫攻坚第一线。</p> <p>  8年多里,耿展宇扎根扶贫攻坚一线,把青春奉献给乌蒙山区。2019年10月18日,为搜集脱贫攻坚资料,他在途经毕节市211省道时突遇交通事故,因公牺牲,年仅33岁。2020年,贵州省追授耿展宇“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p> <img alt="毕节市青龙街道河尾社区天麻丰收 王敬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3/12/ef87785650907b1d70b4e1a2.jpg" title="毕节市青龙街道河尾社区天麻丰收 王敬 摄" /> 毕节市青龙街道河尾社区天麻丰收 王敬 摄 <p>  <strong>那一年,你说“想丰收就得多出汗”</strong></p> <p>  <strong>这些年,我们勤劳耕作换来甘甜</strong></p> <p>  眼下,正是天麻的最佳播种期,连日来,在毕节市金海湖新区青龙街道河尾社区,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头上,当地百姓正辛勤耕作着,进入了一年四季中最忙碌的季节。</p> <p>  “兄弟说,想丰收就得‘多出汗’,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看着一粒粒饱满的天麻种子被埋进土壤,润丰合作社负责人张亚峰的思绪被拉回到三年前。因年龄相仿,因帮着自己一起创业,张亚峰更喜欢称耿展宇这个扶贫干部为“兄弟”。</p> <p>  2018年11月,耿展宇兼任河尾社区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河尾社区发展滞后。面对1200多亩的荒山,耿展宇带着大家大胆开荒,搞起了山地种植产业。</p> <img alt="梁守举(左一)经营着一家服饰加工厂 王敬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3/12/5ea8b66ab36621cd10c4dd2f.jpg" title="梁守举(左一)经营着一家服饰加工厂 王敬 摄" /> 梁守举(左一)经营着一家服饰加工厂 王敬 摄 <p>  “土壤湿度控制在20%左右,播种泥土深度大概2厘米,每3天给天麻浇水1次……这些种植技术都是他请教专家后再教给我们的。”张亚峰至今记得,“兄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在前头跑,你们跟着就行。”</p> <p>  2019年3月,第一批天麻试种成功。同年12月,耿展宇牺牲后的第二个月,天麻实现大丰收,但他却没机会听到分红时老百姓思念地呼唤,“如果小耿主任现在还在就好了,我们一起去山上吃你喜欢的烤洋芋”。</p> <p>  扶贫先扶志,兜底不兜懒,这是耿展宇恪守的标准。50多岁的困难民众郑美与耿展宇只见过两次面,但这个“年轻人”当初说的那句话一直萦绕在她的脑海,“人只要肯努力,再穷也不会穷到哪。”</p> <p>  如今,郑美在家门口的守贵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已经3年时间,凭着勤劳双手,每月稳定收入2400元。“多亏了耿主任那句鼓励,我才从苦日子盼到了好日子。”郑美说。</p> <p>  <strong>那一年,你说“眼光要放远,致富路上不忘孩子”</strong></p> <p>  <strong>这些年,我们产值翻番,“娃娃”不再孤单</strong></p> <p>  毕节市青龙街道豪沟社区的一个山脚下,残疾人夫妇梁守举经营着一家服饰加工厂。这个仅700平方米、二三十名员工的扶贫车间,2018年10月成立,2020年产值已达50万元,部分时装甚至远销欧美国家。</p> <p>  “今年,我们产值可以继续翻番,突破100万元,带动大家巩固脱贫成果。”梁守举说。他的底气源自耿展宇生前的鼓励、引导和帮助。</p> <p>  原来,梁守举夫妇是从浙江宁波返乡创业的,当时夫妇俩只想着投资三四十万元,招几个工人,每年赚点钱够吃够花就行。但耿展宇鼓励他们,“要把眼光放得长远,把企业规模做大,更要‘拉一把’周边的困难民众。”</p> <p>  企业注册期间,耿展宇几乎全程代跑办理土地审批、招工等,一个电话求助就随叫随到。企业刚起步,有人质疑小企业能否按时发工资。</p> <p>  面对流言蜚语,耿展宇拍着胸脯承诺:“要是工资发不起了,到我这里来要。”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工资一事。</p> <img alt="樊朋章讲述他和耿展宇的故事 王敬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3/12/3917fdb1493f6312de4ba8a2.jpg" title="樊朋章讲述他和耿展宇的故事 王敬 摄" /> 樊朋章讲述他和耿展宇的故事 王敬 摄 <p>  两年多,车间扶贫效益与日俱增,已解决周边30余名困难民众就业。“因为他,才有了这家厂。”梁守举说。</p> <p>  而这个扶贫车间,真正“走”进百姓心里另一个原因,是这里有一项特殊规定——允许职工带子女上班。</p> <p>  这个暖心之举正源于耿展宇当初的建议。“扶贫路上不忘孩子”,这既是他的初心,更是扶贫质地的一个直观标准。“大人家门口上班,小孩有人照顾,这样才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他说。</p> <p>  “在他身上,我能看到浙江人身上敢闯敢拼的魄力和胆识,也能看到江南儿女的柔情和细腻。”虽然耿展宇牺牲已经1年5个月,但梁守举依旧怀念着他。每当遇到困难拿不定主意时,他就会想起耿展宇,“如果这时候他在就好了,我也能多个人商量。”</p> <p>  <strong>那一年,你说“老樊,有困难就来找我”</strong></p> <p>  <strong>这些年,我困难少了却再也见不着你了</strong></p> <p>  “老樊,以后有困难就来找我。”60岁的退伍老兵樊朋章回想起第一次见到耿展宇已恍若隔世,他说,“他走后,我好想他,好想我的‘弟弟’。”</p> <p>  现在樊朋章是河尾社区幼儿园的一名保安。2017年,一纸约定,他与耿展宇结成对子,帮扶脱贫。贫困户明示牌上相距10厘米的签名,将两人的缘分紧紧系在一起。</p> <p>  结对前,樊朋章家中还有年过九旬的母亲,住在一幢破旧的老房子里,他以打零工维持与老母亲的生活。</p> <p>  “说实话,我们打过仗的不怕日子苦,倒是小耿最见不得民众日子苦。”樊朋章说。</p> <p>  “老樊,你今天家里咋没炒肉?”“下大雨了你咋还在外面干活,要注意身体啊!”“这是我老家玉环的文旦,你尝尝。”</p> <p>  “那时,我就在想这个刚来的干部还挺热心肠的。”但令樊朋章疑惑的是,每当自己一说完正事,刚要起身想给他倒茶,耿展宇总是急着要走。</p> <p>  “他总说自己很忙,哪有人连喝杯水的时间都没有。”樊朋章嘴里嘟囔着。</p> <p>  结对一个月后,樊朋章和母亲的安全住房问题就妥善解决了;第二年开学季,耿展宇又帮他在家附近的幼儿园找了一份体面的新工作……和耿展宇认识后的那段时间,隔三差五就是好消息,生活一天天在改善。</p> <p>  2018年年底,樊朋章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9年9月,樊朋章的母亲因病逝世。1个月后,耿展宇也牺牲了。</p> <p>  “我最亲近的人接连走了,我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说到这,满头银发的樊朋章再也“崩”不住情绪,嚎啕大哭了起来。今年,他领上了高龄补助金,日常开销不再愁,这也是耿展宇当初给他规划的老年生活。</p> <p>  “困难少了,但却再也见不着你了……你对我有恩,我一辈子记得。”樊朋章刚低下了头,眼泪就一滴接着一滴,砸落在贫困户明示牌上。(完)</p><!--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