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勇攀创新高地,习近平这篇文章说得透彻-旅游产业发展

   日期:2021-03-20 13:35:50     作者:wangxiao    浏览:2    
核心提示:△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
<img alt="△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3/20/ce24165931dd9ed793c735af.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p>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近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p> <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3/20/c571273eecd12ca9b31eeb04.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 <p>  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进行了冷静的思考与判断。</p> <p>  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p> <p>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走“自主创新”之路。</p> <p>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p> <p>  然而,自主创新却不易。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p> <p>  习近平鼓励科技工作者既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也要有“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的定力;既要看“面”,也要抓“点”。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不仅要重视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也要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工程科技领域“给足力”。</p> <p>  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抵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p> <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3/20/dde154456033ea2f4cd3e4ac.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 <p>  播种下自主创新的种子,也要深耕制度创新的土壤。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p> <p>  “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总书记深刻指出了科技领域人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之道——</p> <p>  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p> <p>  不唯“白发苍苍”、不以片面标准作评价,在适合创新的氛围中工作、生活,科学家才能永葆创新的活力。</p> <img alt="△重庆一科技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测试水下无线供电装置。"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3/20/4f99c517a226ddd18df04e87.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重庆一科技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测试水下无线供电装置。" /> △重庆一科技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测试水下无线供电装置。 <p>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改革既要勇于“破”,又要善于“立”。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习近平强调,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p> <p>  破除不合理、不科学的制度,建立起让科学研究更“科学”的制度,以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p> <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3/20/74482804f13ca09a4d1ffa4e.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 <p>  3月12日1时51分,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家族又添新成员。</p> <p>  这几天,有两封关于长征七号的信“火”了。</p> <p>  去年长征七号型甲首发失利之后,对“星辰大海”充满向往的北京八中初中生张亦琛非常难过和着急。“咱们的长征七号型甲运载火箭发射失利,这让我倍感心痛……在我印象中,中国的航天发射率远高于欧美……”张亦琛给科研人员寄了一封信。在信中,张亦琛还给出了自己对于长七失利原因的“专业”分析。</p> <p>  在信件寄出约一周后,长征七号总设计师范瑞祥和长征七号总指挥孟刚便给这位初中生写了回信,“别看你年纪小,分析推理很有逻辑,见解也很独特。相信长大后,一定可以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p> <p>  这封回信还坦诚讲述了科研人员在经历失败后的心情。“大家心里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一定要尽快找到问题的根源!大家说得最多是,要把所有的问题和薄弱点找出来,采取措施改进,尽快完成新火箭生产,组织新的发射,用成功证明自己,证明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实力……”</p> <p>  “这种传承真令人感动”“和科研人员一起,保持热爱,中国航天加油”“继续冲,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两封信得到网友们的点赞刷屏。</p> <p>  坦然面对失败、承认失败、分析失败,航天领域“大咖”与热爱科学的初中生“破圈”对话……科学技术领域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新变化,这也正是“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的生动体现。</p> <img alt="△2021年3月12日,海南文昌,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试验九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3/20/32648d11564c6f32ad9a41c8.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2021年3月12日,海南文昌,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试验九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021年3月12日,海南文昌,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试验九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p>  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有坚定信心——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高铁、北斗……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p> <p>  在“十四五”开局起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启航之际,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用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向着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进军。</p>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