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习近平,发扬,  谅解备忘录 

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归入职中小学:教育失配了吗?-北京珍爱网

   日期:2021-03-25 09:30:26     作者:wangxiao    浏览:6    
核心提示:高能低就:我们的教育失配了吗作者:李晓光《光明日报》(2021年03月25日02版)【新闻随笔】当下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就业难”的讨论又被勾起。“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
<p>  <strong>高能低就:我们的教育失配了吗</strong></p> <p>  作者:李晓光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5日 02版)</p> <p>  【新闻随笔】</p> <p>  当下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就业难”的讨论又被勾起。“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归入职中小学”……几乎每一个跟教育与职业相关的热点话题,其实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社会现象: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失配问题。<!--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p> <p>  教育失配,主要反映个人实际教育程度超过其工作岗位所需教育水平的现象,也被称为过度教育或教育错配。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全球性教育扩招,高等教育入学率快速增长,许多国家劳动力市场中的技能需求已经远远滞后于教育发展,职业结构无法消化快速增长的教育文凭,因此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教育失配现象。</p> <p>  中国也正在出现教育失配现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3-2017)显示,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大约有35%的劳动者发生了教育失配。反映在就业现实中就是,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合适岗位,不得不接受教育水平需求较低的职业岗位。</p> <p>  中国教育失配现象的宏观变迁趋势,深深植根于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双重变迁轨迹之中。就经济制度变迁来看,中国持续推进的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快速创造了大量高等技能职业岗位,整体职业结构不断趋于高级化,有力提升了劳动力市场消化高等教育文凭的能力。未来在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教育失配现象很有可能会继续减少。也就是说,中国教育失配比例随着时间进程呈现下降趋势。</p> <p>  但另一方面,从教育制度变迁的角度来观察,中国教育失配比例随出生世代提高。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扩招,给越晚出生的世代创造了越多教育机会,从而导致越晚世代的整体教育水平越高,同一教育文凭的相对“含金量”也因此相应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的求职竞争通常发生在年龄相仿群体,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越晚出生世代面临越大同辈竞争压力,最终越有可能发生教育失配。</p> <p>  对于具体的教育失配个体来说,或许有机会通过积累经验、更换工作来摆脱失配困境,但教育失配的经历,尤其是“高能低就”现象,会在工作履历上留下一道“疤痕”,这种“疤痕”很有可能在未来职业流动中向雇主释放出一种负面信号,教育失配困境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可以轻易摆脱。而对整个社会来说,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发展所供给的宝贵人力资源支撑,而教育失配现象的出现,势必使得一部分劳动者无法将专业技能转化到劳动力市场中,是一种人力资本浪费。</p> <p>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在对单个的热点事件讨论过后,真正将关注点聚焦到控制教育失配发生风险这个核心问题上。对此,就教育领域来说,要加强普通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毕业生实现教育匹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培养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和社会声望,为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财富。</p> <p>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加强科技创新和基础研发岗位的投资,提高职业结构中此类岗位的比重。这不仅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也有助于劳动力市场消化高等教育学历人群,从而降低教育失配风险和减少人力资本浪费。</p> <p>  此外,还需创新增强学校教育和职场岗位的联结强度。事实上,教育失配现象的部分根源正是教育系统和经济系统发展出现脱节,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岗位,雇主招不到理想人才。对此,未来大学教育需要创新性地加强校企合作,推动知识双向流动,促进产学研转化。</p> <p>  值得澄清的一点是,尽管中国目前存在教育失配风险,一些劳动个体不得不面对高能低就的现实,但就整个中国社会而言,教育远未到过度的程度。而且,教育从来就不是完全为了劳动和就业,其在提升全民素质、传承文化遗产和引导社会变迁等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就此而言,未来我们仍需继续实施教育强国战略,不断提升教育内涵。</p> <p>  (作者:李晓光,系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