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探访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这一天雪域高原迎来新生-风筝之乡

   日期:2021-03-27 11:05:49     作者:wangxiao    浏览:4    
核心提示:中新社拉萨3月27日电题:探访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这一天雪域高原迎来新生中新社记者冉文娟62年前,摄影师蓝志贵用镜头定格了一位名叫桑登的西藏农奴。《桑登求乞》《桑登分到了土
<p>  中新社拉萨3月27日电 题:探访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这一天雪域高原迎来新生</p> <p>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p> <p>  62年前,摄影师蓝志贵用镜头定格了一位名叫桑登的西藏农奴。《桑登求乞》《桑登分到了土地》两幅照片,分别记录了桑登流浪行乞的悲惨及拥有土地后的欢欣。这既是经典的西藏影像作品,更成为西藏民主改革的生动注脚。</p> <p>  这两张冲击力极强的图片陈列在即将开馆的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中,该纪念馆位于西藏博物馆内。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2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中新社记者探访了该馆。<!--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p> <p>  与西方世界把西藏想象成“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相反,民主改革前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极度野蛮落后,纪念馆中一张张黑白历史图片和文物实物等记录着旧西藏的颓败和农奴的苦难。</p> <p>  “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是被领主占有;就是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纪念馆记载了这首农奴中广为流传的歌谣。西藏民主改革前,农奴和奴隶不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只能依附于领主的庄园为生或充当世代家奴。农奴可被任意买卖、赠送、抵债、交换甚至杀害。展出的图片中,11岁的格桑给领主背运东西,孱弱的身体被重物压弯;拉鲁庄园农奴扎西珠玛容身的房子低矮局促,墙壁一角已经垮塌;道路旁饥饿的流浪儿童正与狗争食……</p> <p>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羁绊。1959年3月28日,西藏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世界屋脊这片古老的土地翻开历史全新的一页。</p> <p>  民主改革是西藏人民最为迫切的愿望。纪念馆中陈列的一幅图片显示,1956年7月25日,拉萨北部地区65位农民给十四世达赖的联名信中写下“我们都是种地的农民,比任何人都更焦急地盼望实行改革”,并在信中按下手印。</p> <p>  摄影师陈宗烈拍摄于1959年夏天的一幅照片则被放大陈列在展厅显要位置。图片中,拉萨达孜县(现达孜区)塔杰乡、章多乡的翻身农奴围成一圈焚烧地契、文契和债约,脸上溢出笑容,举手投足尽是当家作主的喜悦。展厅中陈列的民主改革时期丈量土地的卷尺、使用过的手摇电话机等实物,则清晰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历史中的细节。</p> <p>  民主改革之后的西藏迎来全面发展。纪念馆展示了西藏许多个“第一”。第一所学校、第一座机场、第一家银行、第一座电站……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之时,翻身农奴也得到全面自由发展。陈列显示,农奴出身的旺堆成长为电影艺术家、才旦卓玛成为人民艺术家……</p> <p>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新时代的西藏百业兴旺、欣欣向荣。珠峰5G基站、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多媒体教学、壮美的自然风光……一幅幅彩色图片中的故事正发生在今天的西藏,也预示着这片土地更美好的未来。</p> <p>  24岁的则玛拉姆正为3月28日纪念馆开馆的讲解而忙碌准备。她说,作为农奴的后代,对祖辈们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成长在新西藏,自己受益于时代的发展。“我为西藏骄傲,也希望更多人了解西藏的历史和文化。”(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