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习近平,发扬,  谅解备忘录 

赴朝鲜、攀珠峰的塔吉克族第一位院士:一个决定,走了一生-行动代号捕狼

   日期:2021-03-27 13:05:31     作者:wangxiao    浏览:4    
核心提示:中新社西宁3月27日电题:赴朝鲜、攀珠峰的塔吉克族第一位院士:一个决定,走了一生中新社记者张添福“一个决定,走了一生。”中国塔吉克族第一位院士、青海高原医学研究创始人吴天一,日
<p>  中新社西宁3月27日电 题:赴朝鲜、攀珠峰的塔吉克族第一位院士:一个决定,走了一生</p> <p>  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p> <p>  “一个决定,走了一生。”中国塔吉克族第一位院士、青海高原医学研究创始人吴天一,日前向青海省卫生健康系统讲述他这位“马背”院士与青藏高原的“不了情”。</p> <p>  吴天一1950年拍摄的一张黑白照片,面庞清秀。彼时,15岁的他报名参加抗美援朝,虚报两三年,才勉强凑够18岁,“我这个参军的‘小鬼’,就被分配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p> <p>  这批“军医期”是八年制,六年理论学习结束后,他主动要求赴朝鲜的医院开展两年临床及生产实习。</p> <p>  “一名战士发高烧死亡,大学刚学完的我,搭个铺,独自解剖,确定是流行性出血热,”吴天一说,“如果流行起来,就像现在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赶快检查、隔离。”</p> <p>  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吴天一和妻子来到青海。此时照片中的他眼神坚毅,少了青涩。他不忘自嘲,“现在这个秃老头,当年也是帅哥。”</p> <p>  彼时,大批民众奔赴青海参加开发建设,很多人得了“怪病”。</p> <p>  “一名祁连山铜矿的转业军人,口吐泡沫,眼看就不行了。”吴天一回忆道。这位转业军人曾感叹,“战场上敌人的飞机大炮都没把我打倒。今天到了这个地方,得了这个怪病,看样子是过不去了。”</p> <p>  “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要没有高原医学保障,将成大问题。”疾病猛如虎,这刺痛了吴天一,“我决定走高原医学道路。一个决定,走了一生。”</p> <p>  1964年,吴天一被分配到青海果洛骑兵支队锻炼,骑马射击,不在话下。他还肩负使命——深入研究高原医学。</p> <p>  赶着牦牛,驮着药驮子,他骑马到青海海拔最高的县和乡,扎帐篷,发电接诊。老乡们以为来了放映队,“但来看病的是少数,必须到每一个帐篷去,这是基本要求。”</p> <p>  1980年,已创建青海高原心脏病研究所(今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的吴天一,发表科普文章《高原适应的强者》后,被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市的家人看到,“吴天一,可能是我们的儿子!”</p> <p>  第二年,正从青海唐古拉山科研归来卸行李的他,才接到这则远渡大洋、迟到三十多年的寻亲信息。当年,摘了“海外关系”帽子,他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我几十年的期盼。”</p> <p>  年迈父母迫切要求在美国团聚,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还抛来橄榄枝,“忠孝难两全,青藏高原是我事业的根。”</p> <p>  1963年至1985年间,吴天一在中国率先报道了高原肺水肿、成人高原性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高原病等。</p> <p>  人怎么习服、适应高原?人类极限缺氧会怎样?</p> <p>  1990年,吴天一带队参加中日联合阿尼玛卿山医学考察,积累大量数据,证实藏族拥有“最佳高原适应性”。2001年,吴天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青藏高原投了我一票。”</p> <p>  他所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制定为国际标准,并命名为“青海标准”。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健康“保护神”吴天一提出高压舱、高压袋、高流量吸氧的“三高”措施,“天路大军”高原病零死亡被国际高原医学界称为奇迹。</p> <p>  十一年前青海玉树大地震,他依然挂帅出征。四年前,八旬高龄的他,还在珠峰大本营搞科研,筹建科研站。</p> <p>  有人说,功成名就,该歇歇了。吴天一回答,“一旦在成就面前躺下,你的科学生涯就终止了。”(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