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中方  助攻  习近平,发扬,  作者, 

中国天眼,世界“见”证-棱堡

   日期:2021-04-01 08:41:11     作者:wangxiao    浏览:5    
核心提示:国之重器,全球开放。“中国天眼”向世界发出邀请函——3月31日0时起,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开始接受全球天文学家观测申请。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
<p>  国之重器,全球开放。</p> <p>  “中国天眼”向世界发出邀请函——3月31日0时起,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开始接受全球天文学家观测申请。</p> <p>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张代表性“名片”。</p> <p>  自落成启用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天眼”的重要意义——</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4/01/aca3b377fd5b67ab6a3d94a7.jpg" /></p> <p>  “中国天眼”自2011年开始建设、2016年落成启用,历时三年多调试验收,其观测范围已经能到达银河系外星系甚至百亿光年之外的宇宙边缘,将成为全球探索宇宙波的希望。</p> <p>  借助“中国天眼”,科研人员可以洞悉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p> <p>  欧洲南方天文台荣誉天文学家迪特里希·巴德教授表示:“中国将接受外国研究人员的请求,这无疑对全球天文学领域的发展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阿雷西博望远镜退役后,FAST的意义就更为重大了。”</p> <p>  “中国天眼”向世界全面开放,将更好地发挥效能,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作出贡献。</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4/01/df369da534ec2fc61864338e.png" /></p> <p>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大国重器在习近平心中的分量。</p> <p>  今年2月赴贵州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会见了“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总书记指出:“‘中国天眼’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创突破。”</p> <p>  自2020年1月对国内开放运行以来,这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已发现300余颗脉冲星,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4/01/4666b0c1f75b3a781a88b256.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2020年1月9日,工作人员对FAST反射面板进行检修。</p> <p>  从1994年提出构想到2020年通过国家验收、开放运行,“中国天眼”历时26年,凝聚了四代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向世界贡献了重大科学工程的中国经验和创新实践——</p> <p>  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4450个反射单元构成的反射面;6根钢索控制的30吨馈源舱(馈源舱是“中国天眼”核心部件之一,用于安装和实现馈源的精确定位。如果把FAST看作天眼,那馈源舱就相当于这个眼睛的瞳孔,起到聚焦的作用)……</p> <p>  一项项自主创新,铸就了独一无二、世界领先的超级工程,也使“中国天眼”走到人类“视界”的最前沿。</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4/01/c3e4d9674b6e45ee08aacb46.jpg" /></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4/01/ff3fd76a3d2860ec38b771ee.png" /></p> <p>  在遥远深邃的宇宙中,有一颗星星叫“南仁东星”,是为纪念“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而命名的。在发表2019年新年贺词时,习近平特别提到了这颗“南仁东星”。</p> <p>  为了实现观天望宇的梦想,南仁东放弃高薪毅然回国,负责“中国天眼”的研究及设计工作。从选址、论证到设计、建设,身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亲力亲为,一干就是22年。</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4/01/cd8ebe8b41dd10db9e6ccc89.jpg" /></p> <p>  ▲ 2015年11月25日,南仁东(左二)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施工现场指导反射面单元拼装工作。</p> <p>  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因病逝世,他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时光都奉献给了“中国天眼”。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p> <p>  今年2月,在贵州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通过视频察看“中国天眼”现场,并同总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连线,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东等杰出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p> <p>  从“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到“奋斗者”号万米深潜,从“天问”奔火到“嫦娥”揽月……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勇立潮头、锐意进取,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4/01/3157be61a272001cf847a5c0.jpg" /></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4/01/9863d659e85e474bacd2ea86.png" /></p> <p>  科学技术应该造福全人类。</p> <p>  今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特别致辞时强调,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互惠共享。</p> <p>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建设之初,即确立了“中国天眼”将按国际惯例逐步开放的原则。“天眼”总工程师王启明表示,中国愿意与世界分享“天眼”,因为天文研究不分国界。</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4/01/a64c866c88bb6405e229d2b2.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2018年9月10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总控室内工作。</p> <p>  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开放合作的态度,世界有目共睹——</p> <p>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积极加强与多方的联系,同其他各国合作推进病毒检测、疫病防治、疫苗研发等,积极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与交流。</p> <p>  积极向世界分享北斗卫星发展成果,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p> <p>  科学无国界,合作无远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4/01/e7f4548fb98b85ee9231cbb7.jpg" /></p> <p>  从落成到运行,“中国天眼”不断实现“追赶、超越、领先”。</p> <p>  未来,“中国天眼”将助力我国科技强国之路走得更加坚实,为人类认识宇宙、探索外太空奥秘作出中国贡献。</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4/01/78dbc89b7e2c155f56accfd9.jpg" /></p> <p>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p> <p>  制片人丨兴来 吴璇</p> <p>  主编丨宁黎黎</p> <p>  编辑丨陆明明</p> <p>  视觉丨江雨航</p> <p>  校对丨栾熙彦</p>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标签: 台湾新闻网站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