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丨80个服务项目装进一个“筐”!这份国家承诺清单与你息息相关→
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享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如何保障人人都能享有这些权利,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21个部委联合发布《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9个方面,22大类,涉及80个服务项目,这份标准中明确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给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国家标准?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又该如何实现?新闻1+1共同关注:基本公共服务“新国标”,我们会得到什么?
01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魏娜:无论是起草《“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还是今天把这个规划作为一种标准展现在大家面前,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让全国人民意识到这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同时这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党和政府强调老百姓要共建、共治、共享,要让老百姓共享成果,这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就是一个蓝图,让大家清晰地看到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的权利,也要让大家感到作为一个公民,我们的自豪。
02
我们的公民权利保障究竟是什么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魏娜:首先我国的定位是发展中国家,而这个涵盖的9个方面、22大类、80个服务项目的标准,肯定是高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水准。当然和发达国家相比,肯定是还有差距,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03
80个服务项目为何装进一个“筐”?
9个方面22大类,涉及80个服务项目,过去这些内容都是分散在不同时期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中,现在集中放到一个“筐”里,好处是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魏娜:比如九年义务制教育,比如小孩出生打防疫针,过去这些基本公共服务都是由各个部门分别来完成,而现在集合到一起,我认为就等于绘制了一张蓝图。它让老百姓更清楚的了解到从出生到老年,我能享有怎样的服务,这是国家向公民做出的硬承诺。另外,按照标准来提供服务,也增加了信息透明度,同时在考核实现情况,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评估上,也有了更清晰的目标。
04
“均等化”不等于“平均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魏娜:在我们制定《“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时候,当时首先考虑的是“均等化”。这意味着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各个区域之间,要提供一样的服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平均化,也不意味着地区之间去攀比。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非常不均衡,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可能有些地方早就达到了底线标准,所以我们也是提倡这次标准公布后,有能力有财力的一些地区和城市,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
05
“特殊人群”如何“充分”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魏娜:近年来,我国在交通、通信、医疗、养老、教育等多领域推出大量为民服务的较为特殊的公共服务项目,因为社会中,不同群体会有不同需求,比如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残疾人等。在满足他们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之上,我们还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特殊公共服务项目,这样基本公共服务会更有温度和力度,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更多的方便。
06
老有所养,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
涉及到“老有所养”,政府恐怕也不能“包打天下”,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又该如何加入?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魏娜:我们特别鼓励社会力量来参与到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当中,包括一些公益组织、志愿组织,其实他们也渴望参与其中。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出台相关政策、提供项目支持或者是相关激励措施,使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有积极性。
07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都是政府干?还有谁能加入?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魏娜:现在国家强调要逐步实现全体公民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制定出来后,各级政府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但是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些公共服务,这里就涉及到提供服务的的方式和途径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这其中就包括企业、市场的力量,以及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组织,让他们参与到提供服务中来,提高服务的效率,让服务更人性化,使让老百姓更加满意,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一条途径。
08
兜牢民生保障的底线,财政必须要有承受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魏娜:我们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并且用清单的方式把每一项需要实现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都列出来了。但这个清单是需要财政来保障的,其中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都要有相应的支持,政府肯定是要“掏腰包”的。而如何来统筹做好兜牢民生保障的底线,又能够使财政可承受?这方面的刚性支出也是对政府的一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