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宋庆龄回北平,毛泽东为何亲自“接站”?-

   日期:2021-05-22 14:35:03     浏览:0    

  中新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 梁晓辉)1949年8月28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列从上海开往北平(北京)的火车在前门站一经停稳,毛泽东便登上列车,亲自迎接一位特殊的女士——宋庆龄。

  陪同毛泽东一起“接站”的,还有包括周恩来、朱德、林伯渠、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在内的50余人。

  为何如此隆重?这或许要从宋庆龄此行背后的故事说起。

  1925年,孙中山在北平病逝。自那之后,宋庆龄便不愿再踏足这个伤心地。但新中国成立在即,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遗孀、中共的“亲密战友”,也是在海内外享有威望的爱国人士,宋庆龄如无法出席,对新中国是一个遗憾。

  为此,毛泽东和周恩来在1949年6月中旬各自写了一封亲笔信。大意是,革命即将胜利,邀请宋庆龄北上与中共中央商讨建国大计。字里行间,诚恳恭敬。

  为进一步表示诚意,中共还特派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前往上海,亲自把两封信交由宋庆龄。那时,毛泽东等深知宋庆龄的思虑,专门交代,不要勉强庆龄先生。

  正是这样的诚挚和体贴打动了宋庆龄,思量再三后,她启程北上。在与孙中山生离死别24年后第一次回到北平。

  24年来,宋庆龄一直都在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想奔走,和中共一起,为着相同的目标而努力: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自由。孙中山未竟的革命梦想,正由中共秉持并即将实现,这或许是宋庆龄克服个人情愫,最终北上的重要原因。

  抵达北平后,宋庆龄先后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一系列重大活动——9月21日,出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会场上;9月30日,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

  个人情愫让位于国家需要,宋庆龄回北平这段故事,正体现出她令人尊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大义。

  这个故事,也诠释了中共与庆龄先生、与更多的爱国民主人士肝胆相照、真诚以待的深厚情谊。在中国共产党眼中,建设一个新生的中国,需要“团结各方、共创伟业”。

  当下,中国已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这一目标,也正是包括孙中山在内,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梦想。要实现它,同样需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