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怀化5月24日电(记者 袁秀月)侗乡,有一种特殊的桥,名为风雨桥。
既是桥梁,也是长廊,还是亭子,常常建于交通要道,用来给行人歇脚。可避风雨,亦能历经风雨,由此得名。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溪口镇小水村,也有一座这样的风雨桥——总关桥。87年前,红军正是从这里经过,留下许许多多壮烈的身影。
总关桥。袁秀月 摄8位红军战士从悬崖跳下
56岁的侗族人李明良,在小水村做过18年的党支部书记,村里的长辈们向他讲过不少红军的故事。总关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地点。
有老人回忆,1934年9月15日,几名外地人在桥上歇脚,买了甜酒粑粑后把钱放在了桌子上。不久后,又来了两个外地人,盘问发现红军没有。
原来,之前的便是前来探路的红军侦查员。
总关桥侧面。袁秀月 摄时间回到那一个多月之前, 红六军团9700余人,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地区出发,先行突围,开始西征,执行长征先遣任务。
当红六军团进入邵阳城步、绥宁时,遇到湘敌李觉部8个团的阻截。危急情况下,红六军团改道分兵,以游击战术与敌周旋,但敌军紧咬不放。
总关桥上,红军侦查员与搜查的敌人发生冲突。红军当场击毙一人,另一人逃跑报信。
这一意外也让红军意识到,阻击的敌军已靠近小水一带。于是,立刻派出36人小分队在大坡界山峰修筑工事,掩护大部队沿小水河往下游继续向溪口、菁芜洲挺进。
大坡界至今仍保持的掩体。袁秀月 摄紧接着,就是那场悲壮的战斗。
在大坡界,红军36人与敌军300余人发生激战。最后,在弹尽粮绝时,幸存的8名战士集体跳下了50多米高的悬崖。6名战士壮烈牺牲,另2名不幸被敌人抓住并当场杀害,英勇就义。
在李明良看来,这次战斗要说从哪里开始,那便是总关桥。
红军战士跳崖牺牲处。袁秀月 摄小水村的特别处
总关桥为何成为“战斗的开始”?
这与当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脱不开关系。通道县位于湘、贵、黔三省交界处,东邻湖南绥宁、城步,北接靖州,南毗广西三江、龙胜,西连贵州黎平,是通往西南的要道。通道县委党校高级讲师吴练斌表示,以前通道县也属于兵家必争之地。
小水村与绥宁、城步相距不远,因在两条小溪汇合处,而得此名。总关桥之所以叫总关桥,也是因为它横跨在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是个官道,如果要去广西、贵州或湖南方向,这里是必经通道。
大坡界周围地貌。袁秀月 摄这也是为什么,红军会在此遭遇敌军。
小水村山高林深、峰奇壁峭、道路复杂,给作战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八勇士跳崖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敌军从后山包抄,登上山顶自上而下偷袭,让掩护部队十分被动。
国民党军还曾在驾马河两岸险要山头高地设置多处碉堡,意欲将红军一网打尽。所幸遭截阻部分军队翻过驾马山从背部夜袭敌军,占据了驾马碉堡,击溃正面堵截,才取得胜利。
红军向溪口、菁芜洲挺进时,要通过一座神仙桥,这是一个悬空架于山崖边的青石板桥,由21块青石板组成,青石板宽不足一米。
神仙桥。供图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总关桥,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小水村“交通枢纽”,也为生活在这里的侗族人带来了繁荣热闹。吴练斌介绍,一般乡镇才会有农贸市场,但小水村就有一个农贸市场,这正是多年来形成的惯例。李明良也回忆,以前总关桥两旁都是住户和商铺。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省道修建并通车。总关桥才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如今成了参观、游览、乘凉的地方。
小水战斗纪念碑。袁秀月 摄小水村的新
小水村不只有一个总关桥,红军留下的印记散落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其实民族地区,以前没见过红军,所以红军来的时候很多人躲到深山去了。之后大家才发现这支部队与众不同,从来没扰过民,大家才回到家里。”吴练斌说道。另据村里老人回忆,不少村民都曾收到红军赠送的木桶、怀表、花布等物。有些红军战士受伤掉队后,就留在当地安家。现在,村里还有红军留下的军刀。
年过古稀的小水村完全小学原校长张玉良回忆,红军战士牺牲后,是村里的保长组织乡民将遗体集中掩埋在了山脚下。1991年,为纪念红军烈士,通道县组织修建小水战斗纪念碑和门楼。当时施工难度大,不少民兵、党员、退伍军人自发来搬运木料、挖建平台。如今,很多村民也会自发去扫墓、清除杂草。
红军烈士合葬墓。袁秀月 摄李明良的太祖母和祖母曾给受伤的红军战士做过饭,红军首长和警卫兵曾在他家的四合院修整。如今,那里成了“红军首长行军驻扎旧址”。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李明良一直饱含热情,虽然临近退休,但他还经常为来参观的人做讲解。
“每次给来参观学习的学员讲解,我都感觉很光荣。纪念为革命作出贡献、作出牺牲的烈士,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李明良说。
87年过去,悬崖边的小水村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新到任的年轻党支部书记欧阳锡汉提到,他正计划将小水村的特色产品推广出去,将电商和红色旅游结合,让村里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