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习近平,发扬,  谅解备忘录 

国家卫健委召开“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吴天一先进典型事迹宣讲会-

   日期:2021-07-16 22:52:45     浏览:0    

  中新网北京7月16日电 (记者 余湛奕)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6日在北京召开“七一勋章”获得者先进典型事迹媒体宣讲会。中日友好医院、青海省卫生健康委、中国医科大学相关负责人出席宣讲会,现场分享辛育龄、吴天一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故事。

  与党同龄的百岁医者辛育龄: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辛育龄,中日友好医院原院长、胸外科主任,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为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1951年,辛育龄被中国政府首批派往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1956年,辛育龄获得苏联医学院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来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后改为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组建了胸外科。

  “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没有建立胸外科,经过卫生部批准,辛老牵头在结核病研究所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除了在胸外科研究所来接收各地的培训,他还亲自赴各地,帮着40多家医院组建了胸外科,指导当地医生开展高难度的手术。”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介绍。

  1979年,辛育龄成功实施了中国国内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当时,全世界也只做了42例。作为跟随辛育龄接近30年的学生,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回忆起辛育龄讲述自己完成的中国肺移植第一台手术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他认为开展肺移植工作不是孤立的,可以带动其他的临床科研基础试验的研究发展。”刘德若说,在他的指导下,推动了其他很多医院也一直做肺移植工作,包括肺癌的研究工作。辛育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于走在世界的前列,代表他那一代的老党员、知识分子,特别看中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样的一种使命感。

  “他说,为什么我们要精益求精,是因为外科医生的一针一线牵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牵系着病人全家的幸福与否。”刘德若说。

  “世界屋脊”上的院士吴天一:为高原医学研究扎根青藏近60年

  吴天一,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他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

  青海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李晓东介绍,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吴天一在大学毕业之后到现在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动了中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20世纪50年代末,吴天一来到高原建设青海,他发现和他一样来到青海的建设者出现心慌、头疼、胸闷等高原反应痛苦不堪,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但在当时,高原病在中国医学研究领域还尚属空白,吴天一下了一个决心,要攻克高原病,要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全世界海拔最高的一条铁路是青藏铁路,从2001年开始建设到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期间,吴天一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吴天一的学生、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副院长王晋表示,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不顾个人生命健康,曾多次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工作,以他几十年对高原医学的研究成果,保证了青藏铁路的建设。

  “他结合青藏高原特殊的环境气候、地理等因素,建立健全了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指导建起了40多座供氧站以及25个高压氧舱站。”王晋说,吴天一提出的“三高三低”急救措施,使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从曾经修建青藏公路时候的10%左右下降到1%以下。同时,他开发了以藏药为主的红景天的治适应剂,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作为辛育龄和吴天一的母校,中国医科大学培育出两位“七一勋章”获得者,在全校上下也掀起了学习两位受奖者、两位校友的热潮。

  “我们在学校的档案馆查到了他们当年的学籍卡,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成绩单,既有入学的情况,也有当时的各门考试成绩。”中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宫福清说,辛育龄当年的成绩非常好,细菌学、生理学、诊断学都在90分以上;吴天一在校期间38门的考试课程中27门是5分(满分)。(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