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中国首次发现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

   日期:2021-09-29 15:40:32     浏览:1    

  中新网南京9月29日电 (记者 杨颜慈)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9日消息,中外科研人员在华南地区首次发现志留纪(距今约4.3亿年前)的混翅鲎化石,并将这一新属新种命名为秀山恐鲎。此次发现填补了混翅鲎类在中国的空白。

  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

  板足鲎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类重要的节肢动物,是现代蛛形纲的近亲。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称为海蝎。板足鲎最早出现于奥陶纪,在志留纪达到了多样性的巅峰,之后走向衰落,于二叠纪末全部灭绝。板足鲎以其独特的外形而备受人们关注,是志留纪的“明星动物”。加之其生态多样性高,在海洋、淡水、陆地等多种生态环境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是了解古生代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媒介。

  然而,与其较高的曝光度相比,学界一直以来对此类动物缺乏深入了解。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生王晗在王博研究员指导下,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德国柏林自然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合作,报道了来自华南地区志留纪早期的混翅鲎一新属新种:秀山恐鲎。

图为秀山恐鲎化石。 南古所 供图 图为秀山恐鲎化石。 南古所 供图

  科研人员从化石判断,恐鲎体型较大,体长可达近一米。其第三对附肢特化增大,并具密度较高的硬质长刺;后体及尾部似蝎。基于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分析,科研人员重建了秀山恐鲎的形态,并确定了其在板足鲎家族中的系统发育位置。

  科研人员表示,此次发现填补了混翅鲎类在中国,乃至整个冈瓦纳大陆的空白;也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混翅鲎化石记录,扩展了学界对此类动物形态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的认知。

  该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同资助。(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