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习近平,发扬,  谅解备忘录 

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天生我“材”必有用 在材料世界里“造孔”-

   日期:2021-11-03 13:41:15     浏览:0    

  中新网上海11月3日电 (郑莹莹 殷梦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自称“造孔之人”,“相当于拿个凿子,在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造孔”。研究多孔材料多年,他养成了一种职业病——但凡看到什么材料,都想把它打成孔。各种“异想天开”,也成为他科研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3日公布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李伟教授等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时间拨回1998年,那年,35岁的赵东元结束了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博士后工作,从洛杉矶直飞上海。在复旦大学,赵东元一呆便是23年,专注功能介孔材料研究。

  赵东元刚回国时,国内整体科研条件和国外差距较大。复旦大学为这位引进人才提供了3万元(人民币)科研经费。赵东元买了一台电脑,坐进简陋的催化楼办公室,写起了研究计划,带着5个本科生,便开始了对功能介孔材料创制和合成的研究。

  “介孔材料是一种多孔材料,孔径在2纳米至50纳米。而功能化介孔材料,是将介孔材料改性而使其具有不同的功能。”赵东元说。他介绍,介孔材料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崭新的材料体系,具有规则排列、大小可调的孔道结构及高的比表面积和大的吸附容量,在大分子催化、吸附与分离、纳米组装及生物化学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01年左右,介孔材料都还局限于无机材料。赵东元突发奇想:做了这么多无机介孔材料,能不能创造一种有机的高分子材料,又软又轻又好用,还能在国民经济中创造出高价值?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赵东元组建科研团队,苦战5年。回顾整个过程,赵东元感慨,实验之所以做成,一是因为“异想天开”,二是因为足够幸运。“整个合成过程非常复杂,就像是在一个黑箱子里乱撞。”他如此描述。

  如何面对当中的“科研失败”?赵东元在受访时说,“因为我们是实验科学,真的还是有很多失败,不可能都成功。我觉得,(允许)失败,是一个科学家必有的素质。”

  而他的应对之道是:不断分析,找到经验,“关键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在于分析,真的去坐‘冷板凳’,慢慢去琢磨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再取得进展。”

  赵东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化学是离工业最近的一门基础学科,既然能创造出这个结构的材料,那么肯定会能找到它的用途,哪怕目前看来还较昂贵。(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