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11月11日电 (记者 刘相琳)“抗战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战时首都,这里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还是外交中心,发挥了重要外交功能,应加大对这一历史的研究,使其成为中国抗战研究、中外人文交流、国际传播的新亮点。”11日,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重庆)战时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兵教授接受中国新闻社重庆分社主办的“见证·助推·贡献”故城说·重庆(第一季)年度活动专访时呼吁,希望社会各界重视抗战时期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遗址群研究和保护。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各国驻华公使领馆逐步来到重庆。从1938年至1946年,曾有24个主权国家在重庆设立了外交使团,包括19家大使馆、4家公使馆以及1家总公署。重庆当时还有多个国家派驻的非外交政府代表、友好使团,以及流亡重庆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述机构工作的相关国际友人,向世界宣传了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事实,争取了大量国际援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9年,吴兵从中国外交学院博士毕业后来到重庆工作,对重庆抗战时期外交历史产生浓厚兴趣,专注于战时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及其遗址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国际友人对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经常到重庆探究这段历史。这段历史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同度亦非常高,澳大利亚驻成都总领事馆曾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举办过抗战时期澳大利亚驻重庆公使馆的图片展览;有留学生专门赴重庆留学,研究这段抗战外交历史。这更加深了吴兵研究这段历史的信心,他希望能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抗战时期,重庆与世界各国共同抗击法西斯作出的卓越贡献。

“重庆当时已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吴兵研究发现,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在重庆开展了大量对外交往活动,重庆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外交工作的前沿阵地;重庆是中国战区统帅部所在地,统一指挥中国以及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地的盟国军队对日作战;中国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指令从重庆发出;战后代表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的命令在重庆作出;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复台湾的决策在重庆作出;收复台湾的中国使团在重庆组建并出发;中国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代表团在重庆组建并出发参会;废除中国与美国、英国的不平等条约并签订新约也在重庆进行……重庆当时成为与华盛顿、伦敦、莫斯科并驾齐驱的世界名城。
吴兵认为,通过对抗战时期24个国家外交使领馆档案的整理和研究,还原战时重庆的外交实践、还原战时重庆外交界,讲好战时重庆故事、中国故事、中外共同抗战故事,这对服务当前中国外交,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联系海外华侨华人,促进两岸统一具有重大价值。通过活化利用这些外交遗址,还可以服务重庆文化旅游,发挥城市外交功能,成为中外人文交流基地,开展外交外事活动的场所。
在吴兵看来,对这段历史的科学研究,需要分成三步走:第一是根据战时驻重庆24个使领馆涉及到的国家,整合相关语种的专业人士,组建战时中国外交与语言团队,把最基本的使领馆遗址,战时的外交实践,战时国际关系等现有情况梳理清楚;第二步,在重庆抗战工程项目支持下,每个国别子团队积极申报重庆社科抗战专项项目“抗战时期××国驻华外交使领馆研究”,打好研究基础,每个国别子团队出一组论文,出版一部档案资料集,一部研究性专著;第三步,每个国别子团队在前期研究项目和成果基础上,申报国家社科项目,甚至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版系列档案资料集和系列国别使领馆研究性专著。(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