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1月18日电(张煜欢 魏嫣然)18日,记者从浙江省地震局举办的《浙江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浙江目标重点地区地震预警信息实现秒级发布,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提升地震灾害危险源动态监测能力。
“快”:震后10分钟生成区县级地震烈度速报结果
《规划》中提到,浙江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将在浙江省行政区域内建设114个地震监测台站,以及1个省级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中心。
作为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的重要依托,该项目最终将建成一个由台站观测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组成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目前项目建设已经进入软件部署及系统测试调试阶段。
浙江省地震局信息中心副主任陈吉峰介绍,“浙江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成后,将对发生在浙江省及外围地区的地震实现远场大震预警,震后1—2分钟内完成地震基本参数发布,震后10分钟内生成区县级地震烈度速报结果,对波及浙江省的远震向公众提供预警信息服务,给政府应急决策、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及时丰富的地震科技服务。”
“稳”:开展风险普查 提升房屋设施抗震防灾能力
浙江省地震易发区涉及杭州、宁波、嘉兴和舟山等4个地市,共24县(市、区)2l2个乡镇(街道)。浙江提出全面查明地震灾害风险等级和空间分布,摸清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为有效开展地震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同时,该省以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为基础,对地震易发区内居民住宅小区、大中小学校、重要交通生命线、危险化学品厂库等进行抗震鉴定、评估和加固,科学规划并高标准建设应急避灾安置场所。
浙江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副处长吕景峰介绍,截至目前,该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总体完成年度进度47%,5个试点县普查阶段任务已经完成;到2023年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严重不足的房屋设施抗震加固,2025年基本消减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提升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防灾能力。
“智”:坚持数字赋能 建设防震减灾数字化体系
在防震减灾数字化建设工程方面,《规划》明确基于浙江省政务云启动防震减灾数字化建设工程,建设1个地震数据资源库,同步开发建设地震信息服务与开放、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地震应急保障等数字化场景应用,形成“一库一图三应用”的防震减灾数字化体系。
浙江地震台台长钟羽云称,“从专业方面来看,数字化可进一步提高信息自动化的水平;从服务层面而言,数字化加强了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如17日发生的江苏盐城大丰区海域地震,我们就通过数字化手段第一时间启动了响应预案。”
根据《规划》,到2025年,浙江将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监测预报预警、灾害风险防治、公共服务和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精密智控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格局基本建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