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9日电 (记者 李晗雪)第四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暨阿底峡大师思想学术研讨会19日在线上召开,来自中国、印度、尼泊尔、蒙古国、日本等国家的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宗教学会主办,设有“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佛教中国化、阿底峡大师及宗教艺术四个主题分论坛。
不少学者就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与交流作了主题发言。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李海波谈道,丝绸之路承载着物质、文化和制度全方位的交流,其中宗教文化交流在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文殊信仰的传播就是其中一例。文殊信仰形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外来与本土僧人的共同努力,构建出中国本土特色鲜明的文殊信仰,继而又反向滋养佛教发源地印度,并从东亚向世界各国传播。
一些学者进而论及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带给今日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在题为“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发言中说,我们常言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交流的最佳例证之一,这不仅在于它留给人类的文化遗产,还在于它在历史上塑造的文明交流的经验和模式。后疫情时代,不同文明更需尊重差异、交流互鉴、共同应对国际公共危机。“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市广仁寺住持仁钦扎木苏在“阿底峡大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发言中谈道,阿底峡大师曾不畏艰险、不顾年迈之躯远行弘扬佛法;今日纪念阿底峡大师,就是要学习这种不分国界与民族、远涉千山万水播种希望、共享人类文明的胸怀,由此共同面对现今社会中的动荡和不安、疾病与灾害。他表示,中国佛教始终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着眼当下和未来而言,就意味着佛教界应为创造和谐社会、和平世界提供智慧和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