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中方  助攻  习近平,发扬,  作者,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0.3克锗”的故事-

   日期:2021-11-23 20:50:13     浏览:0    

  中新网曲靖11月23日电 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0.3克锗”的故事

  记者 缪超

  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依赖有色金属“锗”制成的全自动红外体温筛查仪,运用红外热成像人体测温原理,在人群密集区域实现了快速大范围的人员体温排查,为抗疫注入科技力量。鲜为人知的是,中国从铅锌矿中提取“锗”,是在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时期起步的。

  中新网记者近日到访云南曲靖,探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0.3克锗”的故事。

图为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锗产品。 缪超 摄 图为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锗产品。 缪超 摄

  “锗是一种优良的半导体,在半导体、红外光学、光纤通信、太阳能电池、催化剂等领域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讲解员郝永霞说,该公司位于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家有着70年发展历史的有色金属矿业公司,其前身是“滇北矿务局”,1951年改名为“会泽铅锌矿”,后又更名驰宏锌锗。

  70年前,来自中国29个省份的热血青年,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的归国华侨,怀着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理想,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云南中部的会泽铅锌矿。虽然青年们满怀激情,但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面临着被“下马”的困境。

  据《云南会泽铅锌矿志》一书记载,“1956年会泽铅锌矿提交了铅锌地质储量,并通过对伴生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还发现矿石中含有锗。”数年后,锗竟然成为了会泽铅锌矿重新“上马”的关键。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撤走专家,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陷入困境。锗作为64种原子弹生产所需的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一,国家迫切需要。于是,会泽铅锌矿自发开展提锗实验,以期实现“自救”。

  郝永霞介绍,当年的技术人员在做提取锗实验时,连基本实验仪器都不齐全。没有搅拌机,就用木棍在桶里搅;没有压滤机,就拿布扎成布袋,把滤液压在布袋里,挂在木棍上过滤;没有烘干机,就在铁板中间放几个凳子,在下面点上柴火烘干;没有蒸馏釜,就用分析用的玻璃瓶一点点蒸馏……

  经过努力,1958年6月,在连锗元素化验分析能力都没有的情况下,他们中的一批技术人员从含锗烟尘中提取出了仅有“菜籽”般大小的0.3克锗。郝永霞告诉记者,“技术人员立刻将0.3克疑似锗送至北京检测,证实这确实是有色金属锗。”

图为锗功能材料、锗加工材料与锗产品展示。 缪超 摄 图为锗功能材料、锗加工材料与锗产品展示。 缪超 摄

  会泽铅锌矿提取锗成功之时,正值国际上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对锗进行垄断之际。在艰苦条件下,1959年1至2月,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累计成功提取1.104公斤金属锗,经昆明冶金研究所光谱测定含锗为99.5%,这证明了会泽铅锌矿具备锗生产能力。

  次年,国家决定,鉴于国防工业对锗的迫切需要,迅速建成金属锗两吨生产能力。随后,会泽铅锌矿边建设、边生产、边配套,从一个即将“下马”的企业,因锗重新“上马”。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时,会泽铅锌矿因为研发生产锗金属的突出贡献,荣获奖状及奖金1000元人民币。

  70年的发展,会泽铅锌矿变为了驰宏锌锗,从“0.3克锗”到年产60吨锗……如今,成熟的锗生产工业,正在为中国的国防、抗疫等多方面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