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12月8日电 题:数位专家学者聚首羊城 开展科学讲坛助力科普
作者 王坚 张静文
倾尽一生复现古代箜篌的黄祎琦、许碧兰夫妇,发现苔藓新物种的张力研究员,送月球第一片绿叶的谢更新院长,将仿生机器人应用到航天领域的吴嘉宁教授……近日,多位专家学者聚首羊城,登上由广州物联网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主办的格致论道湾区(下称“格致讲坛”)舞台,分享各自在不同领域的探索和思考,带领观众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前两年移居中山的黄祎琦和许碧兰夫妇,看不出已过古稀之年。40年前,由于古筝前辈曹正的引荐,在黄祎琦心中种下了复现中国古箜篌的种子。
30年来查阅大量史料,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卖掉香港的房产来到广州南沙,潜心制作箜篌。直到2011年,两台“盛世箜篌”终于面世,到如今黄、许夫妇已经复原了数十件箜篌,成功让这件古乐器重新发出穿越千年的美妙乐声。2021年7月,82岁的工匠黄祎琦被授予“2020年中国民族乐器十大制作师”称号。
这次来到格致论道湾区的讲台,黄祎琦和许碧兰夫妇带来了从未公开面世的新疆出土箜篌复原件。这批箜篌于1996年发掘出土,经考证距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从这批箜篌的材料和形制可以看出,这是在新疆本土取材,由本地人制作的箜篌礼器。自此在古箜篌原有的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之上,增加了第四种艾箜篌。拓宽了世界箜篌的历史,也是我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箜篌实物。

移居中山以后,黄祎琦和许碧兰将这些年收集的古箜篌资料、撰写的文章、整理的乐谱等集结成册,并开了一间名为“箜篌匠”的资料馆,为了今后更好地推广古箜篌。
这次格致讲坛除了有千年以前的乐器,还有地球上第一批登陆陆地的植物。来自深圳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的张力在格致讲坛的舞台,带观众走近苔藓王国,一步步还原苔藓的多样性之美。张力在2021国际苔藓学会(IAB)大会上获得葛洛勒奖,也是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苔藓学家。
张力介绍,苔藓虽小,却是地球上第一批登陆陆地的开拓者。由于它们能在高山和温带沼泽地吸收大量的雨水,旱季再缓慢地释放出来,而成为环境调节的“蓄水池”。
而令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为观众介绍人类第一次在月面上做的生物生长试验。
“比起航天技术,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看似难度不大,但顺利实施的背后,是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数据,是数不清的挫折与失败。”谢更新介绍,人类第一次在月面上做生物生长试验是在嫦娥四号狭小的空间内,我国科学家们送给荒芜月球的第一颗棉花种子,成功展开了第一片在月球生长的绿叶。
作为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的总设计师,谢更新与团队成员历经3年多的试验,突破了生物休眠、“月途”颠簸、放水控制、密封控制、月面采光五大难题。面对未来漫长的登月征途,谢更新将自己的一小步与人类的深空探测紧紧相连,为观众细细展开生态微系统的探月之路。
同样在为我国航天工程事业而钻研探索的还有来自中山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吴嘉宁,不过他研究的对象竟是动物。
吴嘉宁表示,他在读博期间,为帮助航天员能在航天器中更轻巧准确地抓取物品,搬上实验设备到动物园去测试大象吃东西的力道,从象鼻中汲取灵感,之后研发出更稳定、灵巧的航天机器臂。
在中山大学的实验室里,吴嘉宁团队向七星瓢虫学习“无伤落地”的方法。他们发现,瓢虫鞘翅中间有类似榫卯的结构,可以成功消解了碰撞产生巨大能量,让其不用打开翅膀也不会担心“粉身碎骨”,若将这种结构应用到无人机、飞行器的着陆中,可以提供一个更加轻质的软着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