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习近平,发扬,  谅解备忘录 

“神十三”“感觉良好”乘组首开课 太空科普让“想象”变为“现实”-

   日期:2021-12-09 23:00:07     浏览:0    

  中新社北京12月9日电 题:“神十三”“感觉良好”乘组首开课 太空科普让“想象”变为“现实”

  作者 马帅莎 郭超凯

  9日下午,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里不时响起阵阵惊叹声和掌声,这里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地面主课堂现场。

  时隔8年,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活动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同时还有众多学校师生以及普通网友通过电视和网络实时直播同步“上课”。

  当天的地面主课堂,约18米长、4.5米高的大屏格外醒目,地面铺着“太空蓝”地毯,还搭起了一个个小圆台,长方形课桌上有序摆放着太空授课要用的实验工具。大屏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了天和核心舱结构件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芯一级YF-77液氢液氧发动机,场馆后方摆放着神舟一号返回舱实物,营造出浓厚的太空授课氛围。

  15时50分许,一个旋转的陀螺出现在大屏中央,随后传来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声音,“欢迎来到天宫课堂”。被人们亲切称为神舟十三号“感觉良好”乘组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相继出现在画面中,与观看直播的孩子们问好。

  在全新的“太空教室”授课,王亚平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环境。在王亚平的睡眠区,贴着4张她与家人的合照,旁边挂着几只玩偶。王亚平说,“晚上还可以和家人通通电话。”

  参观完“太空家园”,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一起演示和讲解了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等。

  课程前半段,叶光富先是展示了身穿的“企鹅服”,后面又被王亚平要求尝试了“太空行走”以及不借助把手完成太空转身,十分忙碌,实时观看直播的不少网友开玩笑称他为“天宫工具人”。“哎我飘起来了”“我深吸一口气”,“虽然叶老师已经很努力,但好像还没成功”,王亚平和叶光富之间的来往互动也让课堂更显生动。

  在接下来的水膜和水球实验中,亚平老师再次“玩”出了新花样。她拿出一朵和女儿在地面一起制作的花朵折纸,轻轻放进水膜中。原本小小的折纸在水中瞬间“绽放”开来,引发现场学生的掌声。

  作为此次授课压轴实验的泡腾片实验,也吸引了不少关注。航天员将一颗泡腾片放入蓝色水球中后,泡腾片不断产生气泡,在水球中逐渐蔓延开来。与地面现象不同的是,气泡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始终不会离开水球。王亚平补充说,伴随着气泡的产生还有阵阵香气。

  在天地互动环节,地面的同学变成“好奇宝宝”,纷纷举手向3名航天员提问。在太空中能像在地面一样正常行走吗?太空中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吗?航天员们能否收到同学们的电子邮件?空间站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如何循环的?乘坐飞船冲出地球和返回地球的时候,是否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来自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的五年级学生李郭济告诉中新社记者,看完太空授课心情很激动,“航天员叔叔阿姨们在宝贵的太空‘出差’期间,专门抽出时间为我们讲课。通过观看他们的在轨生活工作场景,隔空参与太空实验,我的视角也扩展到了地球之外、宇宙之中。”

  “3名航天员在400公里的天外和我们交流,这本身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北京101中学高一学生李晋说,“3位老师都很亲切,特别是他们在太空展示各种实验时,会像学校老师一样在课上引导我们思考。希望未来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活动。”

  课后,不少同学说,对课上展示的太空神奇现象印象很深刻。对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魏红祥表示,“百闻不如一见。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可以演示出在地面环境难以实现或者不可能实现,只能在理论上推理和想象的现象,让大家‘眼见为实’。”

  “这种还原事物本来面貌的做法,让学生们有机会了解和思考物理书本上的公式从何而来,真实的物理现象应该是什么样子。”魏红祥说,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是培养同学们科学精神的最好途径之一。(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