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张顺平)国际儒学联合会第12次普及工作座谈会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研讨会近日在北京、衢州两地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多位与会者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教材、融入课堂展开探讨。
国际儒联副会长张践在会上说,本次普及工作座谈会将主题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重点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编写。他表示,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中小学“立德树人”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钱伟刚表示,当地已全面梳理江南儒学文脉资源,以期推出更多彰显南孔文化旨趣、传播儒学思想价值、反映时代共同追求的优秀成果。
研讨会期间,国际儒联荣誉顾问王殿卿在发言时建议将“八德”进行扩展,即在“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基础上增加“勤”和“宽”。
围绕以文载道、文以化人,国际儒联副会长于建福提出国学最低限度通识教育的整体设计,包括一首歌(大同歌)、七要点(文化情怀、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自觉、文化强国、民族复兴、世界大同)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在会上说,经典回归教育体系具有重建文化自信、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回归传统教育目标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专家们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融入教材、融入课堂,是“立德树人”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
来自北京、山东、陕西、四川、福建、广东等地的数十位学者与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实践等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建言献策,并表示,探讨儒学文化“育人”“化人”“立人”的现代路径,将激励社会各界自觉传承弘扬儒学文化,推动儒学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