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4月28日电 (张航 马帅莎)记者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获悉,汛期临近,面对潜在地质灾害考验,近期福建、贵州、陕西、重庆、甘肃等17个省份的多个地区已经根据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排,完成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安装和并网工作,抢在汛期来临之前,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此次安装的设备均为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由航天科工集团三院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惯性)独立自主研发设备。据介绍,普适型地灾监测设备是指相对于价格昂贵、安装周期长、一般只用于一二级地灾隐患点的专用地灾监测设备,能够普遍适用于三级监测隐患点的监测设备,要满足成本低、易安装的基本条件。

由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域以山区居多,因此监测设备充分考虑了安装区域地处偏僻,人迹罕至等因素。系统由多个智能化监测设备组成,各个设备的传感器、电源、处理器等核心部件通过一体化集成,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安装便捷、云端协同管理的特点。
航天惯性技术负责人孙芳表示,低功耗设计让身处“深山老林”的设备们也能超长待机,无需更换电池和人工干预。智芯网关当起“小组长”,将附近的设备“牵手互联”,实现区域内设备自组网与数据透明传输。同时,为了让更多地区能够用得起航天高水平监测设备,设计人员也为低成本做足了功课,保证性能优越的同时将价格控制到最低。
此次设备布设中,技术人员因地制宜为灾害监测点安装了少则2种、多则7-8种智能化监测设备,位移计、雨量计、倾角计、裂缝计、卫星导航接收机等设备各司其职,对地表形变情况、降雨量等信息进行全方位自动监测,组成地灾监测系统的“三头六臂”。
灵活部署的通信网络则通过远程传输基站将所有监测数据打包上传至云端平台。建立的数据服务中心为云端平台收集到的海量信息量身打造“智慧大脑”。
除了针对三级监测灾害点新研的普适型产品之外,航天惯性多年来针对规模较大、有重大或中等地质灾害险情的一级二级监测灾害点,已在上千个隐患点安装设备近万套。设备通过采用雨量、次声、土壤含水率、泥水位、视频、深部位移等十余种专业监测手段,为泥石流、滑坡、塌陷等提供详实的监测数据。

据悉,航天惯性早在2008年就参与了汶川地震时唐家山堰塞湖超高坝体监测,以及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后重建相关设备的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部分系统中所应用的传感器石英挠性加速度计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可以捕捉0.001毫米的位移变化量,在神舟系列飞船、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工程等任务中搭载应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