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浙江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水木蔬菜工厂负责人阿尔法忙得不可开交。听说来自新疆的他扎根浙江,种上了“数字瓜果”,大家都慕名来取经。
走进水木蔬菜工厂,红彤彤的番茄密密麻麻、交错爬满枝头,一旁工人正忙着操作自助施肥机,对着电脑输入相关数据,调整和控制番茄生长的各类指标。
“怎样才能种出好番茄?它需要一大堆变量。当这些变量转化成可控的数字,就能将蔬菜特性发挥出来。”阿尔法告诉记者,通过数字化精密智控种出的薄皮沙瓤番茄,营养价值、微量元素较普通品种提高不少,口感更佳。
德清水木蔬菜工厂是全国首个具备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综合体,也是浙江省数字农业工厂试点。记者看见,一间间透亮的大棚里,布满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一束束根茎从装满椰糖基质的小圆盘里攀爬而出。圆盘里插有一根滴灌管,将根据传感数据和电脑指令,精准输送养分。
“有了传感器和摄像头,根据日照强弱,大棚幕布可自动开合。湿度不够的话,自动水帘会加湿,设备也会喷雾。”阿尔法边走边比划。在他看来,传统农业“靠天吃饭”,而现代农业在数字赋能下已实现对温、光、水、肥等生产要素的精准控制,智能化种植成效愈发凸显。
通过改良现代设施农业技术,水木蔬菜工厂打破传统种植季节性约束。番茄采摘期从两个月提升至全年,40亩地上的1万多株番茄,年产量高达125万公斤,是传统品种产量的10倍。同时,依托物联网等自动管控技术,工厂土地、水、肥料等全部实现循环利用。
“园区内技术型新农人、劳务工人加起来只有十来个,日常大部分工作由数控系统完成。”阿尔法说,农业生产工业化、数字化运作,不仅节约开支,促进农业增效,更能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增收。
“根据番茄长势,给它修修叶子、剪剪花,然后采摘熟果,其余都是电脑操控。”村民胡小平说,这些挂在半空的番茄,一伸手就能抓到,采摘效率高。“一天8小时,一年多挣好几万哩!”
数字赋能的利好不止于此。今年2月初,工厂以这3万平方米高科技大棚作抵押,从当地农业银行拿到1800万元贷款,首笔700万元资金已到账,蔬菜工厂升级之路将更加平顺。“拿生产设施抵押,对农业企业来说非常难得,现在的农村创业环境越来越好。”阿尔法感叹。
种植业插上数字翅膀,养殖业也在加“数”前行。大学毕业后,德清禹越镇的陈忠梁返乡从事龟鳖养殖。随着规模逐渐扩大,如何打开销路成了难题。当陈忠梁一筹莫展之际,2019年,数字乡村研究院启动“数字农创先锋(乡村网红)培育计划”,从数字经济知识、创新思维、直播短视频系统运营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培育数字农创人才。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经过系统培训,找到了破解难题的思路。
陈忠梁联系禹越镇有关单位,与物流快递公司、电商平台共同打造新型配送模式,加上直播销售带动,龟鳖销量持续攀升。如今,陈忠梁的养殖场年销售额已突破700万元。
作为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德清持续推动数字信息技术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德清,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 (经济日报记者 柳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