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均由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提供
双清别墅
香山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迁驻北平后最早的居住、办公地。而双清别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里程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伟大转变,也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荣历程。
双清别墅院内的一座石壁下,淌出两眼清澈的泉水,乾隆皇帝根据这两眼清泉题名为“双清”。民国时期,时任国务总理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期间,在这修建了一座别墅,用来培育人才,称为“双清别墅”。在香山的这段时间,毛泽东每天下午至少要会见一两次客人。有时谈话的时间长了,还留他们共进晚餐。
为什么要见这么多客人呢?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当时即将成立的中央政府是一个有各党派、社会知名人士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中国的民主党派虽然力量都不算大,人数也不多,但他们在知识界和海外侨胞中有一定的影响,在政治上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他们同共产党合作多年,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中国共产党准备继续团结他们,共同建设新中国。
当毛泽东会见著名侨领司徒美堂时,由于司徒美堂年过八旬,身体病弱,毛泽东专门安排人用担架抬老人上山。没有现成的担架,就用毛泽东用过的一把藤椅在两边绑上木棍,制成“轿子”。司徒美堂乘着平生最特别的“轿子”走进双清别墅。他深为感动地说:“原来对共产党了解不多,以为来北平是给共产党抬轿子,捧共产党上台的。没想到,毛主席这样平易近人,民主协商的精神对我教育很深。”
毛泽东听后诚恳地说:“我们今后要长期一直共事,我们大家既是坐轿者,又都是抬轿者。每一个爱国的志士仁人,都可以自己的特长,参加人民政府的工作,不但要做到尽职尽责,还要做到有职有权。”

颐和园益寿堂
这里不仅留下了毛泽东匆匆的“赶考”足迹,也见证了他不变的为民初心。1949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离开西柏坡,到北平后选择的第一个歇脚地就是颐和园益寿堂。自2014年6月益寿堂向游客开放以来,院内先后举办了“纪念颐和园对公众开放一百周年书画展”、“纪念颐和园对公众开放一百周年艺术交流展”。为了纪念这段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第一站的历史篇章,自2015年11月3日起,常设《古都春晓——寻访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之路》主题展览,开放至今共展出园藏档案原件42件、园藏文物3件、历史图片101幅,还原了益寿堂作为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第一站的历史。为颐和园这座历史名园增加了一份厚重的革命文化内涵。

宋庆龄故居
位于后海北沿46号的宋庆龄故居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原状陈列保持了宋庆龄生前在此工作、学习、读书、接见、座谈、宴请、休息、娱乐、喂鸽、赏花等生动场景,陈列宋庆龄生平展览,是集参观、游览、活动、会议为一体的重要场所,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自1982年对外开放以来,宋庆龄故居每年接待海内外观众20余万人次,举办国内外交流活动百余场,正在成为收藏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的博物宝库、研究宋庆龄生平事迹和伟大思想的权威机构、弘扬宋庆龄精神的坚强阵地、增进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水立方”
2001年7月13日,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此后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纷纷来电来函,要求为中华民族第一次举办的奥运盛会表达心意、贡献力量。
为了尊重、顺应和满足海外朋友们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真诚愿望,2002年7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由港澳台侨同胞自愿捐资建设。七年间,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热情支持、积极参与捐资共建北京奥运场馆,共计捐款近9.4亿元人民币,全部用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建设。2008年国家游泳中心在北京奥运会上大放异彩,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游泳中心实现“水冰转换”,从“水立方”华丽转身为“冰立方”。
今天,这座涉及参与捐赠国家和地区数最多,涉及参与捐赠人数最多,涉及捐赠资金数最多的单体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这座融合时代特色和民族风韵的“水立方”,会让后人永远记住: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支持和参与。

台湾会馆
北京台湾会馆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原址复建、扩建、保存的台湾会馆,是北京重要的台湾历史文化遗存。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科举制度被移植到台湾。清廷统一台湾后,科举制度在台湾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方便台湾举人来京赶考,1890年前后,由台湾官员和在京台湾乡绅购建会馆。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后,这里逐渐成为台湾同胞在京城聚会、落脚的场所。
北京台湾会馆位于东城区大江胡同114号,2009年仅有54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被扩建为3800平方米地上、地下两层的建筑,在古朴北京四合院中嵌入了骑楼、拱墙、琉璃饰品等闽台特色建筑元素。2018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授予台湾会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称号。
台湾版的“五人上书”
大家都知道清末有个公车上书,可不知道还有个台湾版的“五人上书”?在台湾会馆大门旁,就矗立着“五人上书”的铜像,1895年4月17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正式订立,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等地给日本并赔款两亿两白银。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台湾学子们再也坐不住了。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十一天,由在京台湾省籍人士叶题雁等五人联合上书都察院,再由都察院左都御史代转奏成文,上达天听,史称台湾五举子公车上书,文中措辞强烈,称“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为皇上赤子,虽肝脑涂地而无所悔,”表达了台湾人民坚决反对割台的态度和抗争到底的决心,如今百年已过,这五位爱国志士也早已逝去,只有五尊雕像还屹立在会馆门前,坐观百年风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