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青田  App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中方  助攻  谅解备忘录  作者, 

新闻有观点∣高考专列功成身退 在新考点来场充满期待的怀念-

   日期:2022-06-08 08:50:08     浏览:0    

  央广网北京6月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截至6月6日,每年一次载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的考生,前往135公里外的阿里河镇参加高考的高考专列K5117次列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2003年到2021年的19年间,高考专列成功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考生出行难、交通成本高的问题,往返运送考生及家长3.4万余人次,助力万千学子踏入理想的高等学府。今年,在各方努力下,大杨树第二中学高考考点正式投入使用,大杨树镇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就近高考。当旧舞台落幕,新帷幕拉开时,又会有哪些故事被回忆、被期待呢?本期《新闻有观点》对话多位受访者,与观众一同聆听高考专列背后的故事。

  高考专列发起人:感念19年高考专列旅程,不忘服务好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的初心

  大杨树站客运主任程显闽是高考专列的发起人之一。在程显闽的倡议之下,2003年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在高考前开通大杨树站至阿里河站的“高考专列”。在服务这趟列车的19年里,程显闽见证了高考专列从绿皮车变身空调车,从普通列车到被全国铁路团委命名为“共青团号”,从开通到谢幕的全过程。谈起这段经历,他感触颇深:“这项工作实现了从品质提升到服务提升的跨越,我们一直以服务好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考生为标准,希望做出铁路人的一份贡献。”

  今年,高考专列虽然停了,但铁路人的情怀与精神还在。在考点门口,他们建立起一个服务驿站,为学生印制发放了19年高考列车的宣传画册和最后一趟列车车票。校门口还有许多铁路工作人员制作的画框,吸引众多学生合影留念。在接受采访时,程显闽坦言:“未来,尽管我们不可能再像今年一样把‘最后一张’车票送给同学们,但我们还是会本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精神,继续挖掘一些亮点为高考学子加油鼓劲。”

  最后一任列车长:高考专列的服务理念会一直践行下去

  高考专列最后一任列车长周立华在执行出车任务时通过《新闻有观点》向高考专列告别。据他透露,之前为了能将高考学子安全送达考场,集团公司每年都调派状态好的列车和各客运段优秀的乘务人员以保障高质量的接送服务。这条“圆梦”路,周立华走过三次,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021年最后的那一班车。送考路上,他们和孩子们一会儿歌曲大联唱,一会儿轮番讲故事,孩子们的紧张情绪和临考压力一下子得到缓解、释放。

  今天,孩子们在“家门口”开启人生新篇章,周立华则在新路段继续为乘客服务。“虽然有一些留恋,但这是历史的进步。”

  副校长蔡海豹:留恋高考专列,但可以微笑着告别

  大杨树第二中学副校长蔡海豹这是头一回在自己学校接送学生高考。他告诉记者,哈尔滨铁路局开行高考专列为大杨树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从心底里感激。这些年高考专列解决了考生抵达考场难的核心问题,但舟车劳顿依然是影响考生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最初送学生考试都是老师陪同,学校出面解决学生的食宿问题。最近几年经济向好,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也会陪同前往考点,甚至出现了家长先开私家车去考点等着,学生自己坐专列的情况。“为的就是一种体验和仪式感。”蔡海豹说,近两年只有个别家长在外务工的学生依旧由学校负责。

  尽管家校双方都尽了最大努力,但每年仍有考生在被“折腾”到外地后状态调整不好,影响发挥。

  为改善学生的高考环境,政府今年投入150余万元,在考点设立试题库、保密库,同时保证28个考场内外包括高清摄像头在内的硬件设施全部就位。今年4月14日,经过各方努力,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批复将大杨树第二中学设为考点。由于学生上课,老师们在6月5日下午才按照统一标准布置完考场。时间虽紧,但完成质量丝毫不减。考试当天,当地招办主任亲自坐镇二中考点,医护人员原地待命,交警维持周边秩序防止无关车辆和人员影响考试,这阵仗在大杨树镇是头一次出现。而老师们,也从护送考生去考点的同行赶路人,变成了在校门口迎接考生的守护者。谈及此,蔡海豹真心为学生感到高兴。

  老师陈金勇:感恩高考专列,愿回来建设家乡

  高考专列开行的这些年,很多学子如愿考入理想的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大杨树镇。大杨树第二中学高三年级教务主任陈金勇便是其中之一。2008年,陈金勇被绿皮车送进考场。回想以往的经历,他很感慨:“那时候大家上车就闷头复习。对于所有坐过这趟高考专列的学生来说,这就是一趟逐梦的列车。”

  大学毕业后,高中语文老师给陈金勇打电话,告知家乡缺老师。陈金勇毫不犹豫选择回到家乡。今天,他成为一名送考人,负责为考生领读注意事项,安抚考生情绪。他告诉记者,得益于政府、学校携手努力,少数民族考生有了更好的考试条件,不用往返奔波,不用带着大包小包辗转多地,更不用担心路途中准考证等贵重物品遗失,他们只需要带着沉甸甸的知识和最好的状态轻装上阵。而考场外的家长们,除了等待的焦急,满心是对孩子的祝愿,曾经的“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早已悄然退场。这些都是陈金勇在考场外感受到的大家最真实的样子。他希望,这些享受了更好条件的考生在学有所成后,也能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让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

  总台记者乔仁慧:见证高考专列的“成长史”

  除了老师和铁路工作者,还有一个人这些年在高考专列上往返多次,她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乔仁慧。她介绍说,由于大兴安岭地区横跨两个省区,且森林覆盖率高,所以那里的交通十分不便,火车是大兴安岭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方式。而大杨树镇又是一个汇集了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的地区,所有学生都要到阿里河镇参加高考,一路颠簸很是辛苦。2003年,正值非典疫情暴发,为避免学生们来回倒车增加交叉感染风险,又考虑到组织30余辆大巴车运送千余名考生的困难程度,程显闽便向上级部门申请了高考专列。自此,高考专列成为了每年的“固定动作”,列车上的活动也日益丰富,服务日臻成熟。近些年,伴随公路的修建完成,虽然有很多家庭可以承担接送考生的任务,但学生们还是愿意一起坐火车前往考点,完成属于自己的青春纪念仪式。

  乔仁慧一共乘坐过5次高考专列,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的列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有一名呼伦贝尔市驰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在专列出发当天,特地站在大杨树镇火车站的状元门前,为每个进站考生测量体温。这名医护人员2006年也是乘坐这趟专列参加的高考,2009年她回到家乡的医院从事护理工作。2021年,从湖北战疫一线返回家乡之后,她马不停蹄赶到疫情防控一线继续提供义务服务。当得知服务的是自己曾经坐过的高考列车时,她非常意外和感动,因为这趟高考专列是她实现梦想的第一站,未曾想多年后还在坚持运行。她希望更多学子能像自己一样,走出大山、梦想成真。乔仁慧借着这个故事,祝愿第一年在“家门口”参加高考的大杨树镇学子,能够传承这份沉甸甸的记忆,从人生的新起点再次出发,继续追梦。

  监制:郭静

  记者:杨昶 乔仁慧

  编辑:刘红伟 娜孜叶 刘晓琛 丁慕涵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