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p>
<p>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23日发表的重要讲话里提出,<strong>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strong>其中,在谈到增强谨慎之心时,他强调,“对风险因素要有底线思维,对解决问题要一抓到底,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直至取得最后胜利”。</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2/26/a999de6938455e03e153c6bd.jpg"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在此时语重心长提出增强“谨慎之心”,值得我们深思。</p>
<p> 23日,他还提到了自己两年前讲过的一句话。2018年1月,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其中提到,“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p>
<p> 就在两年前的这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一以贯之”。其中之一,就是<strong>“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strong></p>
<p> 谨慎之心,就是要始终保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就是在某项工作、某项事业取得进展的时候,不沾沾自喜,不放松懈怠,不故步自封,而是一鼓作气、一以贯之,直至取得最后胜利。</p>
<p> 对照当前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任,“谨慎之心”的分量,掂得出来。</p>
<p> “谨慎”二字,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传承中是有渊源的。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致开幕词时说,“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四年后,1949年3月,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p>
<p> <strong>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strong>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谨慎之心”,是我们党的传家宝。</p>
<p> 党的十八大以来,<strong>底线思维、忧患意识、问题导向,</strong>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的——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他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一开篇,他就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2/26/5fe5f010d28a207ef233ea39.jpg" /></p>
<p> 在2018年1月的那次开班式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在充分总结了辉煌成就、宝贵经验之后,话锋一转,强调“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p>
<p> <strong>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strong>去年1月,中央专门召开了一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9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可谓语重心长——“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就要斗争”。</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2/26/f9f85ad87742aae6415ca5f9.jpg" /></p>
<p>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迅速形成全党动员、举国动员之势,形成抗击病魔的强大合力,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这跟近年来全党同志、全国上下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以及用底线思维来谋事、做事的能力普遍提高,有很大关系。</p>
<p> 但也有“谨慎之心”不足之处、不足之人。这次在应对疫情中暴露出的明显短板,提醒我们,必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完善我国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一些干部,则被疫情这面镜子,照出了“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的短板。少数干部之所以“表现不佳甚至很差”,原因之一,恐怕也是缺少底线思维,对风险预判不足、准备不足。</p>
<p> <strong>既充满自信,又充满忧患意识</strong>——两个“充满”,缺一不可。如果被一时的胜利、成就冲昏头脑,就容易丢了谨慎之心。有些干部觉得老把风险、忧患挂在嘴边,是不是就显得没自信了?这种不应有的顾虑,恰是把“必胜之心”和“谨慎之心”对立了起来。</p>
<p> 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四个“心”是辩证统一的。越是有必胜的信念,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增强谨慎之心,才能把责任担起、把责任尽到。带着谨慎之心,才能更知群众的冷暖安危,更能防微杜渐,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p>
<p> 在习近平总书记2月23日所作重要讲话中,“谨慎之心”的精神内涵,不仅在直接谈及这四字之处,还体现在很多地方——</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2/26/cc85e446ba7622c9013fffee.jpg" /></p>
<p> <strong>“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strong>——这里体现着谨慎之心:要防止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全局性风险,防止短期风险演化为长期风险。</p>
<p> <strong>“推动医防结合,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strong>——这是要把防微杜渐、主动化解风险的意识,更深入地体现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中。</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2/26/7893f75dba4074331b21693c.jpg" /></p>
<p> <strong>“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strong>——这也体现着谨慎之心:对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要一抓到底,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直至取得最后胜利。</p>
<p> 今天,大战行至胶着、吃劲之际,大考正攻最难、最险之题。习近平总书记恰在这时语重心长地提出增强“谨慎之心”,深意可知。</p>
<p> <strong>谨慎在握,方有胜算在握。这是个朴素、管用的道理。</strong>(文丨特约评论员 杨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