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中方  助攻  习近平,发扬,  作者, 

当直播成为一种新农活儿-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

   日期:2020-04-20 16:35:09     作者:wangxiao    浏览:26    
核心提示:新华社南京4月20日电题:当直播成为一种新农活儿新华社记者杨绍功、赵久龙、郑生竹一顶渔夫帽、一件花领衬衫、一条百褶碎花裙、一双白色帆布鞋,脸上略擦了些粉、口红浓而不艳……一个“
<p>  新华社南京4月20日电 <strong>题:当直播成为一种新农活儿</strong></p><p>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赵久龙、郑生竹</p><p>  一顶渔夫帽、一件花领衬衫、一条百褶碎花裙、一双白色帆布鞋,脸上略擦了些粉、口红浓而不艳……一个“90后”女子这样打扮,你会以为她是要去逛街。但跟着她出城入村进大棚,你才知道,她是要下地去。</p><p>  她叫韩晓文,26岁,是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的一名“新农人”。<!--画中画广告start--><!--新闻通发页画中画zz--> <!-- 多条广告如下脚本只需引入一次 --> <!--画中画广告end--></p><p>  宿城区耿车镇有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35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有30多家园艺经营者、2000多种多肉植物。韩晓文是其中博雅园艺工作坊的主管,住在城镇,到村里干活。</p><p>  近日,记者来到农业园,发现这里的春天没有因为疫情而逊色于往年。明媚的阳光照进大棚,各色多肉植物或密密麻麻摆满苗床,或整整齐齐陈列在地,或聚成小景点缀各处。正是花季,盆间偶有花箭冒出,犹如竹竿上挑灯笼,小巧别致。</p><p>  大棚既是种植基地,也是销售门店。两个大玻璃房,里面放着电脑,墙上写着“直播永不止步”,那是办公室。但很多时候里面没人,靠网店守株待兔不行,“新农人”们得主动出击。摄像头、充电宝、三脚架……花丛里到处散落的“新农具”透露了“新农人”的秘密。</p><p>  身后是一片花海,身前是万千网友——打开直播软件,面对镜头,韩晓文没有丝毫胆怯,直播带货已是老把式。“最多时,有3万人在看,比我这辈子见过的人都多。”</p><p>  从宿迁学院毕业后,韩晓文曾做过平面设计师。加入园艺种植团队,最大的感受是“很有趣,很开心”。网络直播时代,农业依然靠天吃饭,但农人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p><p>  大棚一角,李小鹏和妻子正在为“粉丝”直播多肉生长情况。不到十岁的女儿在花丛里跑来跑去,成了直播里最活泼的背景。“直播一整天,能带动两三千元销售,很多顾客成了我们的‘铁粉’。”李小鹏边说边给花盆贴标签,标签上写着网友的ID。</p><p>  花盆和快递单汇集到大棚的另一角打包送出。最快时,从直播预定到发货不过几分钟。</p><p>  疫情期间,订单曾短暂下滑,但很快随快递业复工而恢复。“人们可能没有一所大房子,但可以有一片多肉森林。多肉耐旱小巧、颜色多变,可以给人精神寄托。”韩晓文说。</p><p>  有了直播,“粉丝”不用把多肉带回家。大棚里开辟了寄养专区,像宠物寄养一样,“粉丝”们随时想看,主播们随时打开镜头。</p><p>  直播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可观的效益。2019年,这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实现销售额约9亿元,吸引了包括韩晓文、李小鹏等在内的2600多名周边人口就业,帮扶带动170余户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员增收。今年,这些数字有望继续上升。</p><p>  当直播成为“新农活”,镜头成为“新农具”,“新农人”们的青春也像花儿一样绽放在田间地头。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