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习近平,发扬,  谅解备忘录 

乌蒙山“脱贫”大迁徙:八万人搬出大山何以住得稳过得甜?-两个升号是什么调

   日期:2020-04-26 12:45:27     作者:wangxiao    浏览:24    
核心提示:中新社曲靖4月26日电题:乌蒙山“脱贫”大迁徙:八万人搬出大山何以住得稳过得甜?作者缪超鸟瞰乌蒙山,万壑千岩、壁立千仞。生活在这里的人,靠天吃饭、土里刨食、交通不便、求学不易、
<p>  中新社曲靖4月26日电 题:乌蒙山“脱贫”大迁徙:八万人搬出大山何以住得稳过得甜?</p> <p>  作者 缪超</p> <p>  鸟瞰乌蒙山,万壑千岩、壁立千仞。生活在这里的人,靠天吃饭、土里刨食、交通不便、求学不易、就医困难。</p> <p>  中国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会泽实施规模宏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逾8万深居乌蒙山的贫困民众与随迁户一举搬迁至县城。近日,记者到访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探究贫困户搬出大山后,何以脱贫住得稳?<!--画中画广告start--><!--新闻通发页画中画zz--> <!-- 多条广告如下脚本只需引入一次 --> <!--画中画广告end--></p> <p><strong>  山上的日子</strong></p> <p>  一年前,50岁的张必聪住在老鹰岩,习惯走路放低重心。土地“挂”在悬崖陡坡上,曾有人踩空,丧命崖下。</p> <p>  老鹰岩是乌蒙山一块突出的三角岩壁,背靠大山,两侧是悬崖,因老鹰在此筑巢繁衍而得名。“村里老鹰多,小孩衣服、小鸡经常被叼走。”张必聪生活在老鹰岩上,被称为“人占鹰巢”。</p> <p>  岩上土地“薄”,仅能种出玉米和土豆。“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张必聪说,“他们过年回家仅在岩上待一天,我儿子宁愿在县城借住几天,也不愿回家住。”</p> <p>  与老鹰岩隔着两座山梁,65岁的高天寿住在松山村,西边就是悬崖,“崖边的土地每年在垮塌流失,村庄离悬崖越来越近。”</p> <p>  高天寿前半生搬过三次家:1978年结婚分家,搬入废弃破屋;1981年自建石板房,终于住进自己的房屋;1996年村庄西边悬崖大面积塌方,导致一名村民死亡,他又和村庄一道向上搬至一个斜坡上。</p> <p>  村子处在泥石流滑坡点上,被灾难追着跑,花甲之年的高天寿无心再搬,“要钱没钱,要力没力”。</p> <p><strong>  下山的日子</strong></p> <p>  2015年,中国打响脱贫攻坚战,承诺不让一个贫困民众掉队。如老鹰岩和松山村这样,受环境制约、灾害威胁、“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政府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计划。</p> <p>  深处乌蒙山腹地,会泽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投资约150亿元(人民币,下同),按人均住房20平方米标准,在县城建起安置房281栋,搬迁安置贫困户与随迁户19872户81085人。</p> <p>  去年5月,张必聪一家三口搬入县城,儿子住回他身边,天天吃的都是团圆饭。搬下来不久,他儿子就找到了媳妇,“儿子29岁了,我和老伴为他办完婚事,操着多年的心算是放下了”。</p> <p>  去年底,高天寿一家从松山村搬至县城,地里红薯还没挖完,他和儿子又回了一趟老家,“松山村靠天吃饭,雨水多的年份,红薯长得好,可也会发生滑坡”。</p> <p>  父子俩卖完红薯回到县城新家,高天寿转到阳台上往下看,顿时心生安全感。</p> <p><strong>  城里的日子</strong></p> <p>  离开土地,住进县城,张必聪与高天寿有着同样的担忧,“什么东西都得花钱买,没工作就没收入”。</p> <p>  为了确保搬迁贫困户稳定下来,会泽全力组织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积极引进企业开设扶贫车间,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户均1人以上就业。</p> <p>  当地还运用扶贫资金,设立会泽县道成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一个6000亩的现代化农业产业扶贫基地,依靠科技种植黄瓜、番茄、生菜、草莓等果蔬,基地里的产业工人,70%来自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p> <p>  至于扶贫基地实现的盈利,绝大部分用于支撑安置点近千个公益岗位工资发放,公益岗位包括保安、环卫、消防、绿化等,主要满足中老年人就近务工需求。</p> <p>  如今,张必聪找到一份保安工作,妻子在小区内做保洁员,两人月收入共4000元,儿子在外地做装修工,月收入也有4000元。</p> <p>  高天寿年迈,政府安排他在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内剥核桃,每天有80元收入,他儿子去了产业扶贫基地,每天收入100元。</p> <p>  据统计,目前在会泽县城安置搬迁贫困人口62768人,其中有劳动力33377人,已转移就业24737人,户均转移就业1.7人。</p> <p>  两个月前,张必聪家喜添新丁,儿媳诞下一个白净男婴。张必聪指着安置点内新建的学校说,孙子今后能在家门口上幼儿园、小学、中学,“望他好好学习,我们要供他上大学,这样才能在城里住得稳”。(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