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各地精准实施产业扶贫 全国超九成贫困户从中受益-南海舰队司令员

   日期:2020-05-02 05:35:06     作者:wangxiao    浏览:26    
核心提示:超九成贫困户受益扶贫产业发展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拔掉穷根,没有当家产业不成。”贵州盘州市贾西村党支部书记龙涛深有体会。贾西村地处石漠化山区,村里只见石头难见田。为了脱贫,干部
<p>  <strong>超九成贫困户受益扶贫产业发展</strong></p> <p>  <strong>产业找对头 小康有奔头</strong></p> <p>  “拔掉穷根,没有当家产业不成。”贵州盘州市贾西村党支部书记龙涛深有体会。贾西村地处石漠化山区,村里只见石头难见田。为了脱贫,干部带头种起耐旱、耐贫瘠的刺梨。“没想到石缝缝里长出摇钱树!”村民任德旭感叹,石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一年全家进账3万元。</p> <p>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画中画广告start--><!--新闻通发页画中画zz--> <!-- 多条广告如下脚本只需引入一次 --> <!--画中画广告end--></p> <p>  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各地精准实施产业扶贫,2/3以上的贫困人口靠外出务工和产业实现了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p> <p>  <strong>加快复工复产,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strong></p> <p>  直播、整理订单、打包、送货……这是今年2月以来,顾畅畅每天的工作状态。她在安徽省颍上县西三十铺镇洪单村经营着一家制袜的扶贫车间,33名员工里25人是贫困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传统销路受到影响,她尝试用网络直播打开新市场。“没想到还真成了,现在每天观众数量都在增加,日子肯定越来越好!”</p> <p>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给脱贫攻坚增加了难度,一些贫困劳动力务工受阻,一些贫困地区产品销售困难。</p> <p>  “要积极应对,把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降到最低,绝不能因为疫情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实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要重点做好贫困劳动力外出打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做好扶贫项目开工复工等工作。</p> <p>  扶贫产品销售提速。疫情期间,全国上万间蔬菜大棚、扶贫车间变成直播间,市长、县长、乡镇长纷纷带货。直播带货成为消费扶贫的重要方式,让扶贫产品销售找到新出路。</p> <p>  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开辟绿色通道、“点对点”接送……多措并举护航贫困群众复工返岗。与此同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临时增设的保洁环卫、防疫消杀、卡点值守等岗位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p> <p>  扶贫项目复工按下“快进键”。各地扶贫龙头企业、工厂车间里机器轰鸣。截至4月10日,全国已有28.1万个扶贫项目开工,开工率达到了74.1%。</p> <p>  <strong>发展特色产业,鼓起脱贫致富“新钱袋”</strong></p> <p>  如火如荼的“直播带货”背后,是贫困地区产业快速发展的火热现实。</p> <p>  “这两年羊价不错,去年一只就挣了几百元!这两年村里的羊、银耳都火喽!”四川通江县诺水河镇碗厂沟村村民李芳明说。</p> <p>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这个偏僻的小村通了公路,村里的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红叶冬桃、枳壳、青脆李等小有规模,银耳培植、魔芋种植、羊养殖等林下经济随之跟进。2015年到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从3500元增加到1.8万元,贫困发生率从52.79%下降到0.57%。2018年,这个深度贫困村顺利脱贫。</p> <p>  脱贫产业选得准,稳定脱贫有奔头。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发展扶贫产业,乌蒙山区的甜橙、秦巴山区的猕猴桃、大别山区的中药材……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牛羊养殖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贫困山区拔节生长,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产业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钱袋”。</p> <p>  目前,全国贫困地区已累计建成各类扶贫产业基地10万个以上。近6年,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多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一个个贫困家庭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也明显增强。</p> <p>  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三区三州”,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每个县区都形成了带贫主导产业。52个未摘帽县已发展主导产业122个,带动300多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超过1700元。</p> <p>  <strong>稳定利益联结,建立脱贫长效机制</strong></p> <p>  “养鸡场送给我200只产蛋鸡,还教我养殖技术、帮我卖鸡蛋,真的感激他们!”摘了贫困帽,云南弥勒市朋普镇新车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唐惠莲高兴地说。</p> <p>  唐惠莲顺利脱贫,得益于当地实施的新型经营主体帮带脱贫模式。通过构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分享产业链利益增加收入。仅朋普镇内,就有10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2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p> <p>  为了让贫困户更好地加入产业发展当中,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各地通过推广订单帮扶、股份合作、园区带动、生产托管、扶贫车间等带贫模式,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生产,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入股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此,各地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组建了4100多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聘请了产业发展指导员26万人。</p> <p>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92%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奔向幸福新生活。</p> <p>  朱 隽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