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新网5月13日电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13日指出,2019年1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案件65477件,占公益诉讼案件办案总数的57.51%,推动整治一批“垃圾山”“黑水河”“污染矿”等问题。<!--画中画广告start--><!--新闻通发页画中画zz-->
<!-- 多条广告如下脚本只需引入一次 -->
<!--画中画广告end--></p>
<p> 最高检13日举办网络访谈,对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如何发力?如何助力经济发展与优美生态共赢?胡卫列作出解答。</p>
<p> “一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将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重中之重,紧盯黑臭水体治理、涉重金属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置、生活垃圾处理、放射性化学药品管理等领域问题积极履职,守护蓝天、碧水、净土。”胡卫列表示。</p>
<p> 他指出,2019年1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案件65477件,占办案总数的57.51%,推动整治一批“垃圾山”“黑水河”“污染矿”等问题。</p>
<p> 胡卫列对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作出三方面总结。一是坚持以专项推动。针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损害黄河生态环境、威胁河道行洪安全等问题,最高检会同水利部部署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1097件,督促清理污染水域1707亩、清理生活和建筑垃圾138.7万吨、拆除违法建筑80.8万平方米。部署沿海11省区市检察机关开展“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截至11月,共立案1385件,重点围绕入海排污口设置、陆源污染防治、海上污染防控等,督促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p>
<p>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201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列举了部分黑臭水体整治滞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明显等6类问题。最高检认真反思检察职能履行严重缺位问题,迅速跟进,集中对51起案件线索挂牌督办,截至11月,共立案49件,发出检察建议41份。张军检察长、张雪樵副检察长带队实地调研,督导相关地方检察机关认真履职,促进问题整改到位。</p>
<p> 三是破除办案难点。最高检联合生态环境部等9部委会签《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推动解决管辖难、环境损害鉴定难等问题。协调司法部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先鉴定后收费机制已有58家鉴定机构承诺不预收鉴定费。联合中国科学院成立生态环境鉴定联合实验室,指导各地推进快速检测实验室建设工作,为办理环境保护领域案件提供技术保障。针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跨区域的特点,最高检跨省交办或移送案件线索,探索公益诉讼办案区域协调机制。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探索设立公益诉讼损害赔偿专项基金,创新公益修复方式,打通公益保护“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