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探访宁夏易地扶贫搬迁点:“挪穷窝”“斩穷根”-校长致辞

   日期:2020-05-14 15:45:20     作者:wangxiao    浏览:29    
核心提示:中新网宁夏海原5月14日电题:探访宁夏易地扶贫搬迁点:“挪穷窝”“斩穷根”中新网记者于晶“看到屋,走到哭,水苦涩,土贫瘠,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这句俗语曾是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的
<p>  中新网宁夏海原5月14日电 题:探访宁夏易地扶贫搬迁点:“挪穷窝”“斩穷根”</p> <p>  中新网记者 于晶</p> <p>  “看到屋,走到哭,水苦涩,土贫瘠,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这句俗语曾是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的真实写照。海原县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素有“苦甲天下”之称。</p> <p>  而经过易地搬迁“挪穷窝”“斩穷根”,“西海固”这个曾被联合国专家评价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正焕发着崭新的容颜。5月14日,记者来到海原县,实地探访当地的易地搬迁点。<!--画中画广告start--><!--新闻通发页画中画zz--> <!-- 多条广告如下脚本只需引入一次 --> <!--画中画广告end--></p> <p>  走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富陵村的小路上,一排排安置房整齐有序,村里幼儿园、医院、活动室、图书室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广场上,孩童在追逐嬉闹,老人们围坐纳凉,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农村景象。</p> <p>  居民马成云原本住在大山里的丘陵村,山高路陡,条件恶劣。说起以前的生活,他很是心酸:“从山上到山下,要走1个半小时,还要靠天种地吃饭,没有自来水,常年用窖水,吃的是洋芋、玉米……”</p> <p>  2014年,马成云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8月,他和妻子来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p> <p>  从“丘陵村”到“富陵村”,马成云一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海原县人均25平方米的搬迁扶贫政策,他和妻子住进了三河镇富陵村50平方米的安置房。安置房内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窗明几净,自来水入户。“家里新添置了冰箱、洗衣机、沙发等家具,现在的生活跟城里差不了多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马成云一边说着,一边露出了满足的笑容。</p> <p>  那么,从条件恶劣地区搬迁至扶贫安置区,如何防止贫困户再度返贫呢?在富陵村易地扶贫安置区,村民们靠养殖业、劳务输出和交通运输业,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同时扶贫安置区附近的扶贫车间,让20多名搬迁贫困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p> <p>  “2019年底我们全家从山区搬迁到富陵村,生活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在家门口就可以有一份工作,我也从在家看娃的妇女摇身变成了‘白领’,一个月下来不仅有2000多元(人民币)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孩子和家里老人。”从海原县李俊联合村搬迁到富陵村易地扶贫安置区的贫困户李娜说。</p> <p>  海原县委副书记丁志爱说,易地扶贫搬迁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异地搬迁”“挪窝工程”,是一次彻底的搬迁,是一个思想观念大转变、就业渠道大拓展、文明程度大进步、经济发展大跨越、生活品质大提升的历史性工程。</p> <p>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是关键,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目的。富陵村只是众多易地搬迁安置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夏在各移民安置点积极引进企业,增设扶贫车间,真正让贫困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p> <p>  从1983年至今,宁夏始终把扶贫移民工作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抓,经过“三西”扶贫的吊庄移民、“双百”扶贫的扶贫扬黄灌溉移民、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的“十二五”生态移民和“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等六次大规模移民,累计搬迁移民达123.26万人,同时为中国开展“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宝贵经验。(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