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想起了邓拓的《中国救荒史》-鱼菜共生视频

   日期:2020-05-18 11:50:18     作者:wangxiao    浏览:25    
核心提示:想起了邓拓的《中国救荒史》作者:夏原2020年冬春之交,没有任何人能够预料到,第一件重大的事件,竟然会是一场席卷全球、足可载入史册的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疠疫,其传播速度之快、感染
<p>  <strong>想起了邓拓的《中国救荒史》</strong></p> <p>  作者:夏原</p> <p>  2020年冬春之交,没有任何人能够预料到,第一件重大的事件,竟然会是一场席卷全球、足可载入史册的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疠疫,其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危害之烈,必定会在人类“疾病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必定会成为后人长久研究的课题,以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找寻到更具针对性且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因应手段。</p> <p>  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和灾疫抗争的历史。一如瑞典病理学家弗克汉斯所言,“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疫情期间,出版于1976年的美国历史学家威廉&#8226;麦克尼尔所著《瘟疫与人》一书,也再次引起关注。而我却想到了1937年邓云特(即邓拓)撰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救荒史》。此书被称为马克思主义救荒史学筚路蓝缕的开山之作,已为商务印书馆收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200种之第44种。<!--画中画广告start--><!--新闻通发页画中画zz--> <!-- 多条广告如下脚本只需引入一次 --> <!--画中画广告end--></p> <p>  邓拓25岁时所写25万字的经典学术名著《中国救荒史》,主旨在自然灾害造成的饥馑。在对历代这一灾荒史分条析理的基础上,进而对历代救荒思想及其救荒政策探赜索隐,且论证缜密、史料详实。疠疫一事,虽未有专章论述,但书中也有时有论及。</p> <p>  譬如,“我国祛疫的方法,除最初流行的巫术以外,史籍中所见的,最早当是后汉光武帝时代‘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疾病’。自东汉以后,才逐渐注意广泛的医治和公共防疫。但实行还是不普遍,且各朝并不常见。直到清代,祛疫的方法,才粗具规模。不过,历代执行祛疫工作时,流弊多不可免。”书中并引用《康济录》所引“济贫之民,一食尚艰,求医问药,于何取给”。这些文字都显现了邓拓同志对灾荒成因比较流行的“自然条件决定论”、“技术落后决定论”以及“人口决定论”的批判,进而指出“从来灾荒之发生,带根本性的原因无不在于统治阶级的剥削苛敛。”</p> <p>  由是想到我们今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正是全中国人民巨大的勇气、磅礴的魄力、无畏的担当,有了国家强有力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有了疫情的有效、及时的控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p> <p>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还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变化。疫情让大家对个人卫生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分餐制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已渐成老百姓的习惯。</p> <p>  特别是近日看到,浙江衢州市各县开“两会“,疫情之下,与会人员见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礼,多有争议。从《中国救荒史》,我又想起邓拓《燕山夜话》中的一篇,《握手与作揖》。</p> <p>  握手和作揖都是人们交往时的一种问候形式,都有其各自的文化起源和内涵。孰优孰劣,不好一概而论。我以为,邓拓同志的观点,倒多有可取之处。兹摘引若干,供大家一阅。</p> <p>  邓拓说,“有什么可以代替握手,来表达友情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按照本民族的传统礼节,取其简便易行者,去其繁杂无用者。</p> <p>  “握手这个礼节,在欧洲最为普遍……我们从古礼中唯一可以斟酌采用的便是‘作揖’……这种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见的点头或轻微的鞠躬,那末,这在一般的场合下,应该是行得通的吧。”</p> <p>  邓拓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学识渊博,却君子谦谦,虚怀若谷。行事、作文,总是广谋从众、同谘合谋。《握手与作揖》倡言揖让之风,温文儒雅。为了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在这个特殊时期推行一下作揖礼,感受、了解一下这种传统礼节未尝不可。邓拓所言极是。</p> <p>  之所以再提《中国救荒史》,实在是因为今天是邓拓同志去世54周年。虽然于逝者而言,这不是个大日子,并且多有伤感。但让我感喟者,则是邓拓同志逝世于54周岁,二者相加,百又零八,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圆满的味道,真是令人枨触甚深。在顾行、成美两位前辈所写《邓拓传》再版后记中,曾有这样一句话,“邓拓的一生体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事的变化显得更加珍贵。”</p> <p>  我很珍惜他留给我们的精神。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