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rong>(两会访谈)沈开举:涉外高端法律人才稀缺 亟需“多条腿走路”培养</strong></p>
<p> 中新社郑州5月21日电 题:沈开举:涉外高端法律人才稀缺 亟需“多条腿走路”培养</p>
<p> 中新社记者 李贵刚 李超庆</p>
<p> “要‘多条腿走路,多轮子滚动’。”近日,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应当充分认识到涉外高端法律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健全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机制,多措并举有效解决涉外高端法律人才稀缺问题。<!--画中画广告start--><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5/21/6505edb024fe6784e3d09064.jpg" width="300" height="250"/>
<!--画中画广告end--></p>
<p> 涉外法律人才有着“金领”中的“金领”之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发展强大、日益走向国际社会,涉外法律人才需求也日趋旺盛。</p>
<p> 公开报道显示,当前中国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有“小”“少”“散”“乱”的特点。但在沈开举看来,目前国内法律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两头小中间大”的问题,即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和辅助人才少,同质化法律人才多。</p>
<p> “目前中国有700多所大学设立了法学院,同质化现象严重,不仅填补不了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和辅助人才的缺陷,而且还导致就业难。”沈开举认为,中国法律院校应当采取精英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壮大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储备。</p>
<p> 谈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沈开举建议内地一些具备条件的外语大学开办法律系,把外语优势和法律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培养涉外高端法律人才的主要渠道。</p>
<p> “发挥香港、澳门的人才优势,加强香港、澳门一些大学和内地大学合作。”沈开举认为应加强内地与港澳在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来解决当前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p>
<p> 针对涉外法律人才队伍总量偏小、质量不高、经验不足等问题,沈开举建议,一方面通过鼓励留学人员去英美等国攻读,另一方面调整对留学归国人员的政策,“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今后要更加注重资助一些留学人员,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p>
<p> 在“走出去”方面,沈开举建议通过大学、政府机构要选派有法律背景的人员,有较好外语基础的人员,前往驻外机构、国际机构去工作、去锻炼,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提高素养;在“引进来”方面,要借鉴境外经验,吸纳更多涉外法律人才到教育、培训、司法、仲裁等相关机构工作。</p>
<p> “解决涉外高端法律人才稀缺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沈开举表示,只有“多条腿走路、多轮子滚动”,才能逐步解决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卡脖子”问题,才能更好地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和日益多元化的涉外法律服务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