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rong>(两会访谈)“治沙英雄”石光银:毛乌素沙漠正从陕西版图上消失</strong></p>
<p>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电 题:“治沙英雄”石光银:毛乌素沙漠正从陕西版图上消失</p>
<p> 中新社记者 阿琳娜</p>
<p> “当年治沙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二次沙化可能性很大,进行低产林改造刻不容缓。”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说,经过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毛乌素沙漠正从陕西版图上消失,荒沙变绿地,但还要守护好这片绿色,为其“增绿”。<!--画中画广告start--><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5/21/c53c7c9637a84278912006b6.jpg" width="300" height="250"/>
<!--画中画广告end--></p>
<p>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榆林市曾饱受黄沙肆虐,历史上榆林城曾被迫三次南迁,形成“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p>
<p> 通过防沙治沙,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榆林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如今的“绿进沙退”。同时,动植物种群与数量不断丰富,“生命禁区”变成“塞上绿洲”。</p>
<p> 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定边县海子梁乡。童年时代,因为风沙危害,他随父母九次搬家。这也是当年毛乌素沙漠“沙进人退”景象的真实写照。童年的遭遇让石光银决心与沙“较量”。</p>
<p> 三十多年来,石光银带领一伙陕北硬汉,在承包的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p>
<p> “治沙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自我经济支撑,所以要开发利用沙漠资源,向沙漠要效益。”石光银说,他和他的团队制定了治理荒沙,开发利用荒沙,治沙与致富相结合,依托林草资源发展畜牧业,实现产业带动,实现集体致富奔小康的发展战略。</p>
<p> 据了解,在榆林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10万余人。在良好生态防护屏障的庇护下,榆林也架构起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生态旅游发展。</p>
<p> “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的石光银始终最关注、心心念念的还是治沙,他此次向大会提出的建议也是关于防沙治沙和退耕还林的。</p>
<p> “建议多点发力推进荒漠化防治走向深入。”石光银说,希望可以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用“防、治、用”的有机结合破解当前荒漠化防治瓶颈,并建立荒漠生态补偿机制,明确补偿主体、受益主体等,鼓励沙区民众积极参与防沙治沙。</p>
<p> 此外,石光银还建议修改、细化相关规定,增加对治理后沙化土地保护的手段和途径,防止破坏和再次沙化;增加对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进行的建设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内容等。</p>
<p> “健全、优化沙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投资政策,完善投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现有承包治沙合同期满后有关处置的规定,给治沙人以长久的信心支撑。”石光银还建议进一步完善治沙主体的权益保障机制。</p>
<p> 除了防沙治沙,石光银还建议加大对退耕还林的支持力度,调动农民退耕还林和巩固成果的积极性。</p>
<p> “近年来,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低产林改造,计划栽植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十万亩,目前已完成五万亩,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石光银告诉记者,2020年的栽树计划已完成了一部分,两会结束后,他还要带领大家继续栽树。</p>
<p> “新时代防沙治沙不仅要解决生态问题,也要解决民众脱贫致富问题,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石光银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