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6/03/41d4f5fd1b391d75e58a7c69.jpg" /></p>
<p>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座谈会上,钟南山等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就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发挥中医药作用、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发言过程中,习近平同每一位发言的专家学者交流,就一些问题深入了解情况,要求有关方面认真研究、科学改进、妥善解决。</p>
<p>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就如何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联播+》特进行梳理,以飨读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strong></p>
<p> <strong>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strong>,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p>
<p> <strong>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strong>,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p>
<p> <strong>要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strong>,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p>
<p> <strong>要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strong>,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p>
<p> <strong>要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strong>,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p>
<p> <strong>要创新医防协同机制</strong>,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p>
<p> <strong>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strong>,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p>
<p> <strong>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strong>,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健全预警响应机制</strong></p>
<p> <strong>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strong>,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p>
<p> <strong>要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strong>,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p>
<p> <strong>要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strong>,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p>
<p> <strong>要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strong>,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覆盖形势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社区指导、物资调配等领域</p>
<p> <strong>要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strong>,提升先期处置能力</p>
<p> <strong>要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strong>,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p>
<p> 各级党委和政府<strong>要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等卫生健康工作机制</strong>,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全面提升救治能力</strong></p>
<p> 要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strong>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strong></p>
<p> <strong>要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strong>,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p>
<p> 要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和中医院为重点,<strong>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strong></p>
<p> <strong>要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strong>,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加强爱国卫生运动</strong></p>
<p> <strong>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strong>,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p>
<p> <strong>要全面改善人居环境</strong>,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卫生城镇创建</p>
<p> <strong>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strong>,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p>
<p> <strong>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strong>,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p>
<p> 各级党委和政府<strong>要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strong>,探索更加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发挥中医药作用</strong></p>
<p> <strong>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strong>,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p>
<p> <strong>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strong>,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p>
<p> <strong>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strong>,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p>
<p> <strong>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strong>,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strong></p>
<p> <strong>要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修改和制定工作,</strong>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进一步从法律上完善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措施,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和部门、行政机关和专业机构的职责</p>
<p> <strong>要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规</strong>,推动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强化科技支撑</strong></p>
<p> <strong>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strong>,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p>
<p> <strong>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strong>,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strong></p>
<p> <strong>要继续履行国际义务</strong>,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