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习近平,发扬,  谅解备忘录 

第一观察|这番话,习近平20多年前就讲过-胡福才

   日期:2020-06-11 09:51:21     作者:wangxiao    浏览:21    
核心提示:“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6月10日,正在宁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这样要求。梳理资料发现,20多年前,时任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6/11/afa594db10cc742290b5dea0.jpg" /></p> <p>  “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6月10日,正在宁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这样要求。</p> <p>  梳理资料发现,20多年前,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宁夏西海固,调研对口帮扶工作时就提出了“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p> <p>  两句话语,穿越20多年时空,交汇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意味深长。</p> <p>  <strong>不变的情怀</strong></p> <p>  40余年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20多年一以贯之的扶贫理念,映射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赤子之心。</p> <p>  曾经被西海固的极端贫困所震撼,对宁夏的贫困群众念兹在兹,20多年间,习近平4次踏入这片土地。</p> <p>  1997年,第一次来到西海固,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用了6天时间翻山越沟,立定决心:“看了以后,我就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p> <p>  闽宁扶贫协作拉开序幕。</p> <p>  当时,调研西吉移民搬迁的吊庄玉泉营时,习近平提出了建设闽宁村的设想,并留下“要集力聚资,打造样板村,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的嘱托。</p> <p>  遵循这一理念,随之部署的“移民吊庄”工程,让“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村搬迁,创造了东西部协作发展的新模式。</p> <p>  习近平曾深情讲述过这一故事:“吊庄”是宁夏的词,意思是把这个村从那儿吊到这儿,福建叫移民。移民吊庄投资很大,那时基本上只能搞一个试点。当时,福建搞了闽宁村,从西海固移民到银川附近,搬迁了几千户,花了上千万。</p> <p>  闽宁村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移民群众生活改天换地的变化,就是“移民吊庄”“闽宁协作”最动人的图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6/11/d1fb9ccacc321f158003b025.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8年4月8日,习近平在宁夏考察工作。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p> <p>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仍然牵挂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08年和2016年,他又两次到宁夏考察调研。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习近平再到宁夏,第一站就前往生态移民村弘德村,在牛棚边问产业、到车间里察脱贫。</p> <p>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一如既往地做“家访”,看变化,都是执著、惦念。</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6/11/9a421ae02c740494b603483e.jpg" /></p> <p>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p> <p>  扶贫,是镌刻在宁夏年轮上的深深烙印。宁夏人民与贫困的斗争旷日持久,最终踏出一条坚实的足迹向着希望“迁徙”。</p> <p>  20多年来,为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拔穷根”,开拓一方富有活力的新天地,习近平初心不改、意志不移。</p> <p>  <strong>发展的理念</strong></p> <p>  “当地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要急需解决的,这才是扶贫协作的意义所在。”“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建设,闽宁扶贫协作都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久久为功。”一位福建当地干部这样回忆。</p> <p>  坡地改梯田、打井窖、吊庄移民……习近平当年推动的那些扶贫措施,改变了无数西海固贫困家庭的命运。</p> <p>  习近平曾这样回忆当年的情况:国务院主抓扶贫的领导同志打电话说,移民吊庄这个经验好,能不能全这么搞?现在来看,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措施,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路子,接下来要继续做好。</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6/11/df0addfdb68fc69337d1bebd.jpg" /></p> <p>  拼版照片:上图为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建设初期的乡镇雏形(资料照片);下图为俯瞰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2016年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p> <p>  为解决搬迁后的脱贫问题,从福建请菌草种植专家,在固原等地发展菌草种植产业;鼓励更多福建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发展,实现先富帮后富……</p> <p>  移民搬迁和就业结合在一起,以产业扶贫为主,已被宁夏的实践证明,是一条可行的路。</p> <p>  党的十八大后,易地搬迁纳入“五个一批”工程。“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重要的扶贫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一遍遍指明。</p> <p>  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想方设法为搬迁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保障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同当地群众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p> <p>  2017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成本,发展后续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p> <p>  同年6月,在吕梁山区考察时,习近平说,生活条件改善是第一步,还要通过多种帮扶措施,使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真正过上好日子。</p> <p>  ……</p> <p>  日益清晰的路径、不断充实的内涵。在扶贫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扶贫方略,为精准扶贫理念注入旺盛的生命力,为“易地扶贫搬迁”这个中国脱贫的独特之法指明了方向。</p> <p>  <strong>庄严的承诺</strong></p> <p>  时间转眼来到2020年。</p> <p>  当年,习近平提出的“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更是对广大移民的庄重承诺。</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6/11/28b5dd61550c3abe4e928a1b.jpg" /></p> <p>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镇弘德村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p> <p>  闽宁镇、弘德村……一个个移民新村相继出现在宁夏大地,是宁夏脱贫攻坚和闽宁协作成效的缩影,也是庄严承诺的一一兑现。</p> <p>  在收官之年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全国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还同步搬迁500万非贫困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现在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下一步的重点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p> <p>  决战决胜的难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重点。</p> <p>  4月陕西、5月山西、6月宁夏,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深入易地扶贫搬迁村,强调靶向发力、巩固成果。</p> <p>  “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p> <p>  “要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产业项目,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p> <p>  “易地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村,由过去的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确保群众既能住上新居所,又能过上新生活。”</p> <p>  ……</p> <p>  不厌其烦地强调,就是因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p> <p>  如今,“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又一次被摆在重要位置,背景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p> <p>  易地扶贫搬迁这篇文章行至起承转合,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的篇章没有句点。</p> <p>  策划:霍小光</p> <p>  监制:车玉明 张晓松 鞠鹏 邱红杰</p> <p>  主笔:黄玥</p> <p>  视觉|编辑:唐兴</p>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