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新社阿坝6月16日电 题:四川阿坝:传统藏文化重焕生机</p>
<p> 作者 单鹏 安源</p>
<p> 晨光冲刷着棒托石刻公园百年喇嘛塔下色彩斑斓的石刻藏经,岁月的痕迹随处可见。早晨8时,“叮叮咣咣”的声音从这里传出来,是学生用小铁锤敲打凿子的声音。而凿子尖头下,是一块块已打磨出棱角的石刻作品。</p>
<img alt="图为6月13日,游客在石刻碑文墙前自拍留念。
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6/16/ae69249b17b2cbed921b44b3.jpg" title="图为6月13日,游客在石刻碑文墙前自拍留念。
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input id="b4a6e38003e1495b9c07c2dc164702e5" name="b4a6e38003e1495b9c07c2dc164702e5" type="hidden" />
图为6月13日,游客在石刻碑文墙前自拍留念。 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p> 棒托石刻公园位于四川阿坝州壤塘县茸木达乡,2016年棒托石刻传习所在这里成立。藏经石刻艺术历史悠久,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师徒制的形式延续。班玛罗尔吾是本地唯一的棒托石刻省级传承人,学生来到传习所后,他要手把手教他们选石、雕刻、上色、晾晒。“基础好的学生一两年就能‘出师’,基础不好的学上三四年都有可能。”班玛罗尔吾说。</p>
<p> 传习所承载了阿坝州非遗传承的希望。仅在阿坝州壤塘县这个高原县城,就已建成47个非遗传习所,涵盖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石刻、陶艺、觉囊梵音、传统服饰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触碰和感受这些曾散落民间的传统文化,令古老的文化重焕生机。</p>
<img alt="石刻作品制作现场。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6/16/72fdddfdd7725572403c769a.jpg" title="石刻作品制作现场。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input id="4644cf3861a14145b0a948fe66257d43" name="4644cf3861a14145b0a948fe66257d43" type="hidden" />
石刻作品制作现场。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p> 今年是20多岁的班罗结缘唐卡的第10个年头。3年前,她从壤塘县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的唐卡传习所顺利毕业,之后进入创业园下设的、被当地人称作“画家村”的唐卡创作中心,成了一名职业唐卡画师。最近,她正忙于一幅长5米、宽1米的巨幅唐卡作品。完成这份作品,要花上她与四五个伙伴几乎一整年的时间。</p>
<p> 班罗的工作室是一间近200平方米、光线十足的大开间,里面还另有20多位画师正进行着大大小小的唐卡创作。班罗蜷腿坐在坐垫上,食指和拇指捏着一支极细的画笔。画笔蘸着黄金和白金制成的颜料,沿着唐卡上先前勾勒好的轮廓轻巧地舞动。“我喜欢这门艺术,它能让我全身心沉浸在其中。”班罗说。</p>
<p> 如果说非遗传习所为这些年轻人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那么创业园则为从传习所毕业的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让这些年轻人在收获一份体面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坚持自己的艺术梦想。通过创业园区,他们手中的唐卡、石刻、雕塑、藏药、藏茶、服装等已逐渐被市场认可,悄然走入寻常百姓家。</p>
<p> “例如,在创业园的唐卡创作中心,学生入驻后可以进行集体创作,一些大幅作品也拥有了创作空间。”中壤塘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处主任簪灯是该创业园的管理者,在他看来,此前由于传承不善,唐卡艺术一度濒临消亡。</p>
<p> “但是,有了这些娃娃,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就会得到传承。将来通过他们的手手相传、口口相传,非遗文化会得到拯救,并一代代传下去。”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簪灯一脸欣慰。(完)</p><!--画中画广告start--><!--~336*280~-->
<!-- 多条广告如下脚本只需引入一次 -->
<!--画中画广告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