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习近平,发扬,  谅解备忘录 

贵州铜仁:为“新市民”搭建“追梦桥”-廖海军

   日期:2020-07-07 10:45:53     作者:wangxiao    浏览:15    
核心提示:近日,搬迁进城的老人杨老秀实现了多年的“上学梦”,他心里很高兴,逢人就说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杨老秀原是贵州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石梁乡两岔河村人,2019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p>  近日,搬迁进城的老人杨老秀实现了多年的“上学梦”,他心里很高兴,逢人就说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p> <p>  杨老秀原是贵州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石梁乡两岔河村人,2019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跟随大儿子一家搬迁到松桃团山社区安置点,儿子和儿媳长期在外务工,杨老秀在城里的新家和10岁的孙子一起生活。</p> <p>  “没搬来之前,心里很矛盾,想搬又怕搬。想,是因为自己穷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受够了住在偏远地方的各种不便;怕,是因为自己从来没上过学,担心进城后不适应。”杨老秀说。</p> <p>  为打消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铜仁市今年启动“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组织各相关部门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紧扣“搭五桥”“建五家”工作主线,聚焦群众所急、党政所需、工青妇所能,全力服务安置点群众,努力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所有搬迁家庭。<!--画中画广告start--><!--~336*280~--> <!-- 多条广告如下脚本只需引入一次 --> <!--画中画广告end--></p> <p>  为杨老秀实现“上学梦”的,就是在易地扶贫安置点团山社区创办的“新市民·追梦桥”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双语夜校。夜校在为搬迁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还将各项政策融进课堂。结合搬迁群众实际情况,团山社区还邀请西部计划志愿者、社会志愿者以及技能专家等“苗语+汉语”双语授课,真正把课堂建成搬迁群众的暖心堂,办成从农民向市民转换的加油站。</p> <p>  如果说夜校解决了像杨老秀那样搬迁老人的后顾之忧,那么针对搬迁儿童的“四点半课堂”,则是解决了中青年群体工作与孩子难以兼顾的问题。</p> <p>  这个课堂,让搬迁户子女在课余时间有人陪伴,学习有人辅导,兴趣特长有人指导,能够更快更好融入新生活。截至目前,铜仁市144个安置点建立“四点半课堂”43个,开设“希望小课堂”61个,资助安置点困难家庭学生1211名。</p> <p>  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铜仁市“新市民·追梦桥”工程还开展常态化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活动。截至目前,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1350人,为新市民搭“致富桥”建幸福之家。</p> <p>  从“农民”到“市民”,搬迁群众正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组织带领下,在各级工青妇组织的同心协力下,拔穷根摘穷帽,适应新家园,融入新生活,朝着“幸福梦”扬帆起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通讯员 胡丽萍)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