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一个“沉睡”乡村的再生:艺术之力唤醒乡村振兴之魂-联懋集团

   日期:2020-07-12 16:55:12     作者:wangxiao    浏览:19    
核心提示:中新社大理7月12日电题:一个“沉睡”乡村的再生:艺术之力唤醒乡村振兴之魂作者胡远航黄小桐乡民全员出动,欣赏一场在“空中稻田”的演出。第一个节目,唢呐、三弦吹响,村里的金花、阿
<p>  中新社大理7月12日电 题:一个“沉睡”乡村的再生:艺术之力唤醒乡村振兴之魂</p> <p>  作者 胡远航 黄小桐</p> <p>  乡民全员出动,欣赏一场在“空中稻田”的演出。第一个节目,唢呐、三弦吹响,村里的金花、阿鹏,唱起白族调、抽起霸王鞭。第二个节目,城里的乐队、歌手出场,贝斯弹起、爵士乐响。</p> <p>  这是芒种,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凤羽镇佛堂村举办的插秧节的一幕。当日,和千余名村民挤在一起观看演出的,还有《新周刊》创办人、原执行总编封新城、舞蹈家杨丽萍、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总裁黄翔、建筑师八旬等文艺名人。这对凤羽这个山乡来说,恍若过年。<!--画中画广告start--><!--~336*280~--> <!-- 多条广告如下脚本只需引入一次 --> <!--画中画广告end--></p> <p>  事实上,就在4年前,凤羽还面临着和众多乡镇一样的困境。地处苍山之首、洱海之源头的凤羽,虽是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眼中的“桃花源”,却鲜有观光客涉足;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当地工商业乏善可陈;约3万常住人口,或老或小,少有青年留守。</p> <p>  转机出现在2016年,封新城和凤羽返乡人士陈代章合伙,在这里开始探索以艺术、文创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模式。随着一系列空间艺术装置、文创项目陆续植入当地田园景观,凤羽正在变成中国最大的露天美术馆。</p> <p>  从绵延的邓凤公路进入凤羽坝子,映入眼帘的是这个露天美术馆的第一个作品——本土艺术家周正昌用钢筋扎就的艺术装置“改变世界的三个苹果”,黄、白、红三个“苹果”,仿佛三颗巨大的种子,嵌在土地上。再往前走,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八匹骏马在湿地上纷至沓来,组成空间艺术装置“白驹过隙”。不远处的古梨园内,架在空中的稻田剧场稻浪翻滚,已是村里不折不扣的“网红”景点,见诸各大媒体的插秧节和白米丰收节就是在此举办。</p> <p>  “以前走在地里,我们只关心庄稼长得好不好。看到摄影师们拍摄的凤羽坝子和稻田,才发现家乡原来这么美。”凤羽乡民马映科告诉记者,当村里的民间艺人和中外艺术家们一起登上稻田里的舞台,他由衷地感到骄傲。</p> <p>  近几年来,除了植入一系列艺术装置外,凤羽还举办了各种文创活动。芒种办插秧节,夏季做寻菌之旅,秋收办丰收节,平时还有各类讲座。</p> <p>  慢慢地,参与进来的乡民越来越多,大家也逐渐凝聚共识:村内要保持干净,应更珍视古建筑和民族文化。更让人高兴的是,不少年轻人也回到家乡投入乡建。</p> <p>  “90后”杨震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在检察院工作的他,回到凤羽加入陈代章的团队,以图、文、视的方式,推介家乡的菜籽油、蜂蜜、稻米等好物。</p> <p>  “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因为它太封闭落后了。但现在,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乡村赋能。”杨震说。</p> <p>  两个月前“五四”青年节,属于村内年轻人的青年文创空间“白米仓”正式建成。一匹红马雕塑,矗立在曾经的凤羽二中教学楼楼顶,召唤着凤羽年轻人“以梦为马”勇往直前。</p> <p>  “乡村,应该是富而美的。如今,我们才刚刚起步,想做的还有很多。”陈代章介绍,下一步,“风柜图书馆”、“天空的草帽美术馆”、大涧口古村落乡愁公园等一批项目还将陆续在凤羽建成。</p> <p>  “希望那时候,我们的乡村,能成为人人向往的故乡。”陈代章说。(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