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中方  助攻  习近平,发扬,  作者, 

好山好水好日子 实实在在干出来(脱贫攻坚高原行)-中国羽毛球女双

   日期:2020-07-26 14:56:20     作者:wangxiao    浏览:17    
核心提示:好山好水好日子实实在在干出来(脱贫攻坚高原行)开栏的话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5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西藏自治区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涉藏州
<p>  <strong>好山好水好日子 实实在在干出来(脱贫攻坚高原行)</strong></p><p>  开栏的话</p><p>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5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西藏自治区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涉藏州县贯彻落实党的治藏方略,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对外开放、生态良好、宗教和谐的良好景象。即日起,本报推出“脱贫攻坚高原行”栏目,全景展示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生动反映当地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新变化,敬请关注。</p><p>  夏日的迪庆,美若画境。“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高入云端的雪山,清澈静谧的湖泊,繁盛茂密的原始森林……多民族安居乐业,在这片土地上世代和睦相处。<!--画中画广告start--><!--~336*280~--> <!-- 多条广告如下脚本只需引入一次 --> <!--画中画广告end--></p><p>  然而,美丽的另一面也曾经是贫困。这里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当地干部群众奋力拼搏,2019年已实现整州脱贫。</p><p>  如今的迪庆,干部群众正为巩固脱贫成果、奔向全面小康继续奋斗……</p><p>  曾经梦想的生活变成现实</p><p>  在格宗山脉之间,峡谷山路蜿蜒而上,岗曲河水奔腾而下,脚下的路通往神秘而美丽的巴拉格宗。这条全长58公里的“天路”,每一寸都凝聚着修路者的意志与信念。</p><p>  位于巴拉格宗峡谷深处的巴拉村,过去没有公路,村民出行全靠一条嵌在悬崖峭壁上不足半米宽的人马驿道,从村子到市区往返需要5天时间。</p><p>  多年前,一名巴拉村男孩眼睛受伤,父亲带着他去县城看病,因为山高路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男孩的左眼几乎失明。但这是孩子第一次见到村外的世界,他被深深震撼了,一颗种子在心中萌芽,他要修一条路,让乡亲们走出大山。</p><p>  他,就是带领乡亲们修筑“天路”的斯那定珠。</p><p>  为了梦想,斯那定珠很早就走出大山打拼,最终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人富了,想的还是路:“我多么想修一条路,开车带着阿爸走一走。”</p><p>  可要在壁立千仞的峡谷绝壁上修路,谈何容易!斯那定珠倾尽所有,卖掉了企业、门市和房子,并开始四处借贷,最终耗资数亿元、用数年时间修通了柏油公路。当村民载歌载舞为他献上洁白的哈达,斯那定珠流下了幸福的泪水……</p><p>  路通了,可如何把这条路变成通往美好生活的致富路?斯那定珠带领村民把家乡打造成了国家4A级景区,靠旅游收入,村民从户均年收入两三千元飞跃至10多万元。村民们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和这山水一样美好。”</p><p>  如今,在当地党委和政府支持下,斯那定珠和乡亲们正建设巴拉格宗特色小镇,推进智慧旅游,提升玛尼堆等文化项目建设,并广泛种树绿化,让巴拉格宗更加美丽宜游。</p><p>  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p><p>  走进卡卓藏刀博物馆,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上百种藏刀陈列其中,琳琅满目。</p><p>  迪庆藏族自治州优秀共产党员卡卓·次仁汪堆是卡卓刀的第五代传人。卡卓家族已有100多年的“打刀”历史,但卡卓·次仁汪堆年轻时却绕了一大圈,那是一段艰辛的打工生活:“卖过菜,当过搬运工,当过服务员,最终还是回归老手艺。”</p><p>  打造一把卡卓刀的诀窍在錾火,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技艺失传了。卡卓·次仁汪堆靠自己摸索,经过无数次失败,最终研制成功錾钢11次、经22天打磨出炉的卡卓制刀工艺。</p><p>  生意越来越好。2004年,卡卓·次仁汪堆成立了香格里拉市卡卓有限责任公司,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户增加收入。他还专门成立了卡卓基金会,先后资助上千名贫困学生和困难农牧民。</p><p>  近年来,一批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2012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截至2019年8月,全州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8项、省级保护名录项目29项;国家级传承人7人、省级传承人62人。</p><p>  令卡卓·次仁汪堆高兴的是,“迪庆藏刀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靠绿水青山脱了贫</p><p>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对护林员都杰七林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p><p>  都杰七林是香格里拉市建塘镇洛茸社区村民,他的家就在国家自然保护区——普达措国家公园内,这里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腹地。</p><p>  59岁的都杰七林和其他村民一样,曾以伐木打猎为生。“那时候,一年到头收入不多,环境却被破坏了,林子少了,麂子、獐子几乎打没了。”都杰七林说。</p><p>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村民们生态环保意识增强,大家渐渐放下了斧头和猎具,开始靠旅游赚钱。旅游开发也走过弯路,一开始村民们自发组织牵马游项目,还在草甸上卖食品、烧烤,人马践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p><p>  “经过协商,村民退出景区内的烧烤、摆摊、骑马等经营活动,公园给村民发补助。同时设置生态保护岗位,优先聘请园内农户。”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p><p>  这不,都杰七林一家每年都能领到几万元的补助资金,自己当护林员每月收入2000多元,妻子在园区做保洁员,家里还有30多头牲畜、十几亩地,每年总收入超过10万元。“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林子也比以前更好了。”靠着绿水青山脱了贫的都杰七林高兴地说。</p><p>  在迪庆,有1.6万同都杰七林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被聘为护林员。普达措国家公园、虎跳峡国家公园等一批生态旅游景区,目前每年可反哺周边群众3100万元,带动1.5万余人增收,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p><p>  这3位奋斗者的故事,是当地干部群众脱贫攻坚奋斗历程的一个缩影。目前,迪庆全州贫困人口由2015年末的74139人,减少至1579人;贫困发生率由24.95%下降到0.53%,全州1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整州脱贫。</p><p>  记者手记</p><p>  梦想最能打动人</p><p>  到迪庆采访,为自然风光陶醉,为淳朴民风感动,更为不断涌现的脱贫攻坚故事震撼。土地匮乏,氧气稀薄……什么都无法阻挡脱贫致富的决心。</p><p>  斯那定珠等人是脱贫攻坚的奋斗者,他们和乡亲们一样,对这片土地、对自己的家园无限热爱。他们不等不靠,用足政策、用好援助,双手创造新生活,双脚踏出致富路。而其中最打动人心的,是他们都有着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并为了实现梦想,全力以赴、百折不回。</p><p>  迪庆整州脱贫后,乡亲们正向更加红火的日子迈进。热爱和梦想,将是奋斗道路上的不竭动力。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