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从全面退化到总体改善 中国草原生态实现历史性转变-融资规模

   日期:2020-08-04 09:30:36     作者:wangxiao    浏览:15    
核心提示:从全面退化到总体改善,我国草原生态实现历史性转变“带薪休假”,草场又绿了!(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22))盛夏时节,甘肃山丹马场草原上鲜花盛开,绿草如茵,马群在悠闲地觅食嬉戏。陈
<p>  从全面退化到总体改善,我国草原生态实现历史性转变<br />  “带薪休假”,草场又绿了!(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22))</p><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8/04/d7dea424a797dd4d0679a0e3.jpg" alt="" /></p><p class="pictext">  盛夏时节,甘肃山丹马场草原上鲜花盛开,绿草如茵,马群在悠闲地觅食嬉戏。</p><p>  陈 礼摄(新华社发)</p><p>  七月的玛曲草原美得醉人。天苍苍,野茫茫,湛蓝的天空一碧如洗,绿茸茸的草原一望无际,黄河首曲展开曼妙身姿,盛开的金莲花娇艳欲滴。</p><p>  “小时候的草原又回来了!”甘肃省玛曲县欧拉乡达尔庆村卓玛加布感叹。“拔草的人眼睛会疼”,从小听着这句谚语长大的卓玛加布,深爱着家乡的草原。可是,曾经的过度放牧,让草场退化,草少了,鼠多了,“牧民们看着眼睛疼,更心疼啊!”</p><p>  卓玛加布响应政策,退牧还草,卖掉了家里的1000多头牛,当起“草原卫士”。捡垃圾、种草木,探索治沙实验田,让一片片不毛之地长出高原柳、披上垂穗披碱草。</p><p>  一个又一个“草原卫士”,推动着禁牧、禁塑,把保护草原写进村规民约,退化的草场变了,草长高了,水变青了,黑颈鹤来了,玛曲草原重焕青春。</p><p>  变化的还有阿巴嘎草原。</p><p>  曾经,沙“舌头”伸到村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全村面临搬迁。“羊越来越多,把草都啃没了,卖羊!”廷·巴特尔下定决心。</p><p>  廷·巴特尔还清楚记得,妻子流着泪买回铁丝网,圈起草场封养育草。第二年,他们收获了9马车草。“善待草原,草原就会馈赠你。”廷·巴特尔体会最深。牧民们纷纷效仿开始围封草场、划区轮牧。村民们开农家乐、养生态鱼……穷村变成了生态村,牧民纯收入10多万元。</p><p>  草原是祖国的生态屏障。打开地图,东起内蒙古草甸草原,西至新疆戈壁荒滩,南越青藏高原的巍峨雪山,草原东西绵延4500余公里,覆盖着2/5的国土面积,防风固沙、涵养水土,是呵护大地的绿色“皮肤”。曾经,绿色“皮肤”面积萎缩、草原退化、家畜超载,一系列顽疾让草原不堪重负。10多年前,全国草原面积持续萎缩,年均减少约50万公顷左右。</p><p>  保护草原,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从呼伦贝尔草原到锡林郭勒大草原,再到新疆伊犁草原,牧民减畜转产,草原禁牧休牧,科技人员攻坚治理,一片片“绿海”重现生机:近8年来,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6.7个百分点,达到55.7%;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增加近1亿吨,连续8年保持在10亿吨以上,中国草原生态实现了从全面退化到局部改善,再到总体改善的历史性转变。</p><p>  瞧,绿色“皮肤”不断延伸!</p><p>  “草场‘带薪休假’,‘癞皮’不见了。”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额尔敦塔拉嘎查牧民额尔登尼说,政府补贴春季休牧,羊群定居,他家的500只羊舍饲圈养。从4月10日至5月10日,全市1800多万亩草场全面休牧,草原“喘口气”,提高了生产力。</p><p>  自2011年开始,中国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等13个主要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8年来,全国累计投入草原生态补奖资金1300多亿元。北方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南方草地改良建设工程……一大批草原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实施补播、施肥、灌溉等综合农艺手段,草原改良持续推进。2003年—2019年,中国累计安排中央资金315.7亿元用于退牧还草工程,退化草原改良(补播)2.95亿亩、人工种草1368.2万亩、黑土滩治理266万亩。</p><p>  苜蓿铺青叠翠,沙柳风中摇曳,野兔穿行其间,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苏力迪嘎查牧民赛西雅拉图感慨:“沙走了,雨多了,草原又绿了。”</p><p>  瞧,牛羊更加肥壮了!</p><p>  交出牧鞭,合作养殖,青海省泽库县拉格日村牧民东知才让非常坚定:“23头牦牛,挤在100亩草地上,哪能受得了!”合作社规模养殖,单位草地牦牛数量少了,吃得营养,长得却更壮实了。</p><p>  草畜平衡,以草定畜。近5年,拉格日村百亩草场载畜量减少2.02个羊单位,植被覆盖度从六成提高到了八成。</p><p>  看全国,畜牧业从粗放发展转向规模集约高效,从简单利用草原转向生态红利共享。截至目前,全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实施面积已达到38亿亩,占草原总面积的63%,惠及1200多万户牧民。</p><p>  瞧,牧民们的口袋更鼓了!</p><p>  “草原好风景,庭院有钱景。”甘肃省碌曲县尕秀村的卓玛草说,村里建起自驾游营地、草原帐篷城,她家开起了藏家乐,“客人络绎不绝,品藏餐、唱藏歌、跳锅庄,游客和牧民互动,一年能挣10多万元。”</p><p>  得益于精准扶贫,尕秀村硬化巷道、建旅游公厕、铺光纤网,52户牧民吃上“旅游饭”,去年全村接待游客80万人次,户均增收3万多元。</p><p>  转型发展,草原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中国草种业、草地农业、草产品生产及加工业等不断发展壮大,年产值超过7000亿元,草原产业已成为具有重要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基础性产业,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p><p>  盛夏七月,最美的时节遇见草原。你不妨走进草原,感受那里的天高云淡、草木葳蕤,感受草原绿色发展的蓬勃脉动……</p> <p align="left">王 浩 常 钦</p><!--画中画广告start--><!--~336*280~--> <!-- 多条广告如下脚本只需引入一次 --> <!--画中画广告end-->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