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草原农牧民: 我们的生活跟城里人一样-金稻谷

   日期:2020-08-04 17:38:56     作者:wangxiao    浏览:13    
核心提示:◎王迎霞科技日报记者陆成宽张景阳蓝天白云,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终于来到了梦寐已久的大草原。“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考察时的深情
<p>  ◎王迎霞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张景阳</p> <p>  蓝天白云,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终于来到了梦寐已久的大草原。</p> <p>  “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考察时的深情嘱托。祖国北疆的这片土地,一直是他的牵挂。</p> <p>  茫茫草原深处,好日子该是什么样?想象中,一碧千里,骑马放牧,天籁悠扬;蒙古包里,炊烟袅袅,奶茶飘香。</p> <p>  “我们过着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我们什么也不缺。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的幸福日子。”牧民阿日斯楞的话,代表了草原儿女心声。</p> <p>  牧区现代化,从北欧风格装修说起</p> <p>  轿车砖房骏马,空调WiFi西瓜。在阿日斯楞家,我们着实吃了一惊。</p> <p>  这套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巴彦嵯岗苏木阿拉坦敖希特嘎查170平方米的砖房,北欧风格装修,家具现代考究,各种设施齐全。院里,还停着越野车、赛车和摩托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8/04/21862665aceb395361241d90.jpg" /></p> <p>  阿日斯楞养了65头牛、52匹马,平日,他就骑着摩托驰骋在自家2800亩的草场放牧。“比骑马感觉好,速度快。”他嘿嘿笑着。</p> <p>  这位30岁的年轻人喜欢“云放牧”,他在头马和头牛身上装了定位器,坐在家里通过手机就能查看马群牛群的位置。</p> <p>  去年他结婚了,和妻子办了一个小型家庭牧场,为游客提供民宿服务。妻子自制牛肉干等食品通过网络销售,家庭年收入能达20多万元。</p> <p>  “我是个孤儿,没有党的关心照顾,不可能有现在的幸福。”小两口相视而笑。</p> <p>  呼伦贝尔市推行牧区现代化,除了家里有无线网络,牧场安装监控系统,最值得一提的,要数“芒来模式”。</p> <p>  在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2019年6月,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带着大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打破原有承包到户的生产模式,拆除自家草场网围栏,将全部草场和牲畜作价入股,抱团发展。</p> <p>  四季轮牧,统一经营,科学管理。</p> <p>  部分股东受雇于合作社,成为职业牧民;剩余劳动力则向民族奶制品加工、民族工艺品加工、草原生态旅游转移。</p> <p>  既保护草原生态,又发展优势特色畜牧业,还恢复传统游牧文化。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芒来嘎查实现了“多赢”。</p> <p>  先吃“生态饭”,再念“牛文章”“文旅经”</p> <p>  54岁的护林员白吉林白乙拉,和妻子孟兰站在新房前,笑得合不拢嘴。</p> <p>  进入兴安盟,丘陵山地草原森林,满目苍翠。然而在大兴安岭南麓的科右中旗,却有着极不和谐的盐碱荒滩。</p> <p>  这里是内蒙古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p> <p>  白吉林白乙拉的家,就在巴彦芒哈苏木哈图布其嘎查。全家五口人,母亲患病,两个孩子上学,一度因学致贫。</p> <p>  2018年,中宣部动员机关干部捐款100万元用于科右中旗造林治沙,在哈图布其嘎查栽植沙棘苗木1500亩共7万株。白吉林白乙拉成了一名生态护林员,每年有1万元工资。</p> <p>  在中宣部等单位的帮扶下,科右中旗理清发展思路,不仅走出一条绿意盈盈的发展新路,更在去年4月一举甩掉了国家级贫困旗的穷帽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8/04/9c66281a9647813bf6c45671.jpg" /></p> <p>  丈夫当护林员,孟兰也在政府的培训下成为蒙古刺绣职业“绣娘”。</p> <p>  白吉林白乙拉利用扶贫补贴养了10头肉牛,种了75亩地,孟兰也在政府的培训下成为蒙古刺绣职业“绣娘”。如今,孩子们都已大学毕业,他家搬迁到了80平方米的新居,全家一年能有七八万元收入,顺利脱贫。</p> <p>  有了好生态,才有好发展。</p> <p>  绿色,正成为科右中旗和兴安盟最具活力的底色。</p> <p>  家有一小院,城里给套楼房都不换</p> <p>  “以前看城里人住楼房,特别羡慕,现在不了。上儿子那回来,感觉还是当一个农民好!吃菜用水各方面都不花钱,你看我这院儿多大?城里的别墅你能买得起呢?”</p> <p>  姜玉珍的话,把我们都逗笑了。</p> <p>  她住在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东七家子村。</p> <p>  家里40亩地,其中7亩沙果树位于镇上万亩果品经济林立体种植示范基地,去年开始有收益,林间间作辣椒。这是开鲁县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的代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8/04/0f02a233cbe622d0f3ca7042.jpg" /></p> <p>  姜玉珍两口子说起现在的生活,笑不拢嘴。</p> <p>  除了经济林,姜玉珍还有一畦菜园,种绿豆玉米,养鸡养鸭,每年有7万多元收入。老两口现居的4间瓦房建于2016年,做饭有燃气,供暖有地热,洗澡有太阳能。</p> <p>  在内蒙古自治区,许许多多像阿日斯楞、白吉林白乙拉、姜玉珍一样的农牧民,都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希望更多人能够到草原做客,亲眼看一看这里的发展变化!</p> <!--画中画广告start--><!--~336*280~--> <!-- 多条广告如下脚本只需引入一次 --> <!--画中画广告end-->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