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中方  助攻  习近平,发扬,  作者, 

“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技术”攻克记-日本奥运

   日期:2020-08-21 15:27:52     作者:wangxiao    浏览:12    
核心提示:新华社沈阳8月21日电题:就要比病毒跑得快——“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技术”攻克记新华社记者李铮8月1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正
<p>  新华社沈阳8月21日电 <strong>题:就要比病毒跑得快——“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技术”攻克记</strong></p><p>  新华社记者李铮</p><p>  8月1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正式发布了《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这项在抗击大连疫情实战中紧急研发的新技术,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在应急处置中对非重点地区多筛查、早确诊,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p><p>  “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技术”的主要研发者和规范撰写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检验科主任刘勇教授说:“新技术的最大特点是高效率。节省时间在疫情防控中极其重要,早一分钟发现病人,早一分钟隔离,就会减少传播,节约大量社会成本。”<!--画中画广告start--><!--~336*280~--> <!-- 多条广告如下脚本只需引入一次 --> <!--画中画广告end--></p><p>  7月22日,大连发生疫情。作为辽宁省16支核酸检测医疗队的总领队,刘勇教授星夜驰援大连。</p><p>  一座700万人口的城市,短时间实现筛查全覆盖,提高检测效率的硬骨头交给了刘勇团队。</p><p>  在大连疫情之前,已有多地使用过5合1混采方法,5个标本一次检测,一旦发现阳性,5人重新逐一检测、确诊。据介绍,从5合1到10合1,并不是简单在采集管中增加采集的咽拭子数量,而是要从采集管规格、材质,病毒保存液成分、含量,咽拭子的材质等多方面进行精准设计,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p><p>  “必须检测出标本中的弱阳性新冠病毒是新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刘勇说。</p><p>  7月24日凌晨,确定研发工作计划;24日、25日两天两夜,与生产厂家远程视频设计、修改标本采集管和咽拭子的参数;7月26日5时50分,采集管和咽拭子样品运抵大连;26日、27日分别进行了24个和300个模拟标本的性能验证。</p><p>  得到理想的初步验证数据后,刘勇教授一方面安排有5家医院参与的模拟弱阳性标本的室间质量评价。另一方面,安排标本采集点和核酸检测实验室,分别从标本采集、拭子折断、采集管开关盖、加样流畅度和加样辨识等多方面进行舒适度体验。</p><p>  7月30日,5家医院核酸实验室室间质评的25个标本的结果百分之百正确,证实10合1混采检测技术对于弱阳性标本的检出没有任何影响。</p><p>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医生罗迪说:“10合1混采检测技术设计思路巧妙,使用方便,液体量充足且颜色醒目,大大提高了采集和检测的效率。”</p><p>  临床项目研发最后的环节是临床验证。临床验证首先进行的是阳性标本单采管与10合1混采管的实验室内拟合试验,之后采集确诊患者和高风险地区人群的标本,进行单采管与混采管的临床验证。</p><p>  8月初的大连,烈日炎炎。临床验证期间,60岁的刘勇多次穿上三级防护装备进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和8名采样志愿者组成大连湾采集战队,赴高风险区采集标本。</p><p>  8月3日14时,因多日超负荷体力支出,刘勇晕倒在现场。安静平躺了几分钟,体力好转后,刘勇就起来继续工作,“10合1混采检测技术到了实战采集的关键时刻,尽快验证成功了好向全国推广”。</p><p>  8月8日,经过反复改进和验证,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技术的各项参数验证成功。刘勇说,技术突破了常规采样检测通量小的瓶颈,在保证检测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加倍提升核酸检测速度,降低检测成本,适用于快速筛查大规模低风险人群,找到感染者进而在短时间内阻断可能的疫情传播。目前,大连市已经应用该项技术检测200余万人次。</p><p>  “我今年60岁了,这是职业生涯最后一战,能够承担这样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的实用型新技术工作,感到无比自豪。”刘勇说。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