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走出山沟、走出贫困:隆子县“菜篮子”托起致富梦-身份证号码查住宿记录

   日期:2020-09-16 18:06:55     作者:wangxiao    浏览:15    
核心提示:【幸福花开新边疆】走出山沟、走出贫困:隆子县“菜篮子”托起致富梦中新网山南9月16日电(郎朗)在一些偏远地区,如果没有自身强大的意志和外界一定的帮助,很难彻底走出贫困的泥淖。在
<p>  <strong>【幸福花开新边疆】走出山沟、走出贫困:隆子县“菜篮子”托起致富梦</strong></p> <p>  中新网山南9月16日电(郎朗)在一些偏远地区,如果没有自身强大的意志和外界一定的帮助,很难彻底走出贫困的泥淖。在西藏山南市隆子县,几代人深陷贫困的境地,终在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的帮扶下迎来转机。</p> <img alt="农民在蔬菜生产基地。赵金悦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9/16/d2611615c036cb1c980b6471.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农民在蔬菜生产基地。赵金悦 摄" /> 农民在蔬菜生产基地。赵金悦 摄 <p>  <strong>冻伤的脚,让贫穷有了具象化的呈现</strong></p> <p>  贫穷像是一道无解的题,曾经困住了隆子县的很多地方。</p> <p>  今年42岁的群培在这道题里困了38年。远在山沟沟里的家,和整个雪沙乡普卓村一样,远离一切现代社会的便利条件。见不到光的土房子、交通、用电、用水……群培连说了6个“不方便”来描述当初的生活。</p> <p>  一家四口,只有1亩地来种青稞,最值钱的5头牛一个赛一个羸弱;群培身体不好,家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妻子外出打工赚的几千块钱,一年下来,全家最多的时候只有5000元左右收入。</p> <p>  没有耕地、劳动力有限、交通不便、缺乏就业渠道,群培家穷了3代,他感到生活无望,难以突围。</p> <p>  贫穷的苦,也让53岁的巴珠记忆犹新。</p> <p>  这位现在拥有众多产业、外人眼中成功的企业家,脚上一双黑色运动鞋因为常和土地打交道而变得灰扑扑的。鞋子,也是巴珠对贫穷最深刻的感知,当年11岁的他没有鞋穿,双脚在冰天雪地的高原上冻得都是伤口。疼痛,让贫穷有了具象化的呈现。</p> <p>  20亩地种植的青稞小麦还不够全家11口人果腹,巴珠只念到初中就被迫辍学养家。</p> <p>  “当时我就想着,我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贫困让群培耽溺在愁苦中,却给了巴珠绝地反击的勇气,他花了几十年时间,和贫困做抗争。</p> <img alt="巴珠在察看蔬菜的长势。 旦增努布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9/16/7fcb95d355e3c6efff8842c7.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巴珠在察看蔬菜的长势。 旦增努布摄" /> 巴珠在察看蔬菜的长势。 旦增努布摄 <p>  <strong>从打工开始,绝地逢生</strong></p> <p>  1990年,巴珠开始了在隆子县的打工生涯。此后7、8年时间,他一边跟着师傅踏实学技术,一边寻求致富的机会。</p> <p>  千禧之年,西藏全区的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劳务市场开始活跃。巴珠意识到,机会来了。独木不成林,只有有规模、有规范地组织人员外出务工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于是,他开始组织隆子镇扎果村青壮年劳动力承揽一些建筑行业零工,后来索性成立了扎果村农牧民施工队。</p> <p>  克服了招不到人、不被信任、没有资金支持等种种困境之后,施工队的业务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巴珠有了余钱,在2016年和政府合作,承包经营了扎果村日光温室大棚。渐渐地,隆子县绿健蔬菜生产基地、隆子县“聂雄”高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隆子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隆子县扶贫商贸批发市场等产业项目一个个建立了起来。</p> <p>  30多年时间,巴珠终于走出了贫困。</p> <p>  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脱离贫困的巴珠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他决心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脱离穷苦的生活。</p> <img alt="群培和他所种植的蔬菜。 赵金悦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9/16/ff484a4466622e5209434fb6.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群培和他所种植的蔬菜。 赵金悦 摄" /> 群培和他所种植的蔬菜。 赵金悦 摄 <p>  <strong>“天天住宾馆”的新生活</strong></p> <p>  巴珠发家之际,群培的生活也迎来了转机,在政府易地搬迁的政策扶持下,他们一家搬到了叶巴村,新房子让一家人无比兴奋。“好像天天住宾馆似的。”群培说。</p> <p>  居住环境改善后,就业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巴珠向他们伸出了援手。2016年,群培和妻子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到了“菜篮子”工程园区工作,通过认真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和农机具使用方法,群培很快便成为技术骨干,还当上了小组长。他和妻子两个人加起来每个月有8500元收入,2018年,他们摆脱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身份。</p> <p>  物质条件改善的群培,开始注重自己的打扮,他学着城里人的样子,穿整洁熨妥的衬衫,再外搭一件毛衣,他的衣领雪白,穿搭体面。</p> <p>  像群培这样的贫困户,有很多都在巴珠的产业园里工作。目前,巴珠的各个产业带动了当地700多名群众就业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57名。</p> <p>  此外,他创建的山南市永创发展建设有限公司也在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多年来,累计出资531.8万元慰问叶巴村、新巴村、娘嘎村、宗雪村、沙琼村、雪沙乡、热容乡、列麦乡等地的困难群众,出资1236万元为这些地方修路,给贫困户修房子。巴珠还资助贫困户学生读书、给村里买农机产品,为困难家庭支付医药费,疫情期间,更是捐款250万和十多万的各类物资用于抗击疫情。</p> <p>  “慈母般关爱,巴恩胜亲人”,这是隆子县日当镇国村次仁旺杰给巴珠赠送的锦旗上写的话。这位企业家,抓住机遇,在政策的帮助下,不仅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给其他人带去了新生活的可能。(完)</p><!--画中画广告start--><!--~336*280~--> <!-- 多条广告如下脚本只需引入一次 --> <!--画中画广告end-->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