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习近平,发扬,  谅解备忘录 

科尔沁沙地居民:亲历沧海桑田-死姓怎么起名

   日期:2020-09-29 15:56:12     作者:wangxiao    浏览:13    
核心提示:中新网通辽9月29日电题:科尔沁沙地居民:亲历沧海桑田作者马知远李爱平秋天本该是收获的季节,但在科尔沁沙地腹地生活的农牧民们,却只能对着黄沙望而叹兴。图为村民春梅在自家地中忙碌
<p>  中新网通辽9月29日电 题:科尔沁沙地居民:亲历沧海桑田</p> <p>  作者 马知远 李爱平</p> <p>  秋天本该是收获的季节,但在科尔沁沙地腹地生活的农牧民们,却只能对着黄沙望而叹兴。</p> <img alt="图为村民春梅在自家地中忙碌。 马知远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9/29/ead5020c522dd5e6892659bd.jpg" title="图为村民春梅在自家地中忙碌。 马知远 摄" /> 图为村民春梅在自家地中忙碌。 马知远 摄 <p>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嘎查20年前的景象。</p> <p>  锦绣海棠种植户安凤霞对今年的收成很满意,最近一段时间,她都忙着与工人一起采摘水果,这些甘甜多汁的锦绣海棠将被打包发往中国各地,部分还将销往海外。</p> <p>  此地往南125公里,科尔沁左翼后旗努古斯台嘎查村民春梅家中的580亩地沙化严重,一家6口人没有稳定收入。</p> <img alt="图为通辽市摄影师华维光向记者展示影集。 马知远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9/29/afa735cad24421c192b9b4fc.jpg" title="图为通辽市摄影师华维光向记者展示影集。 马知远 摄" /> 图为通辽市摄影师华维光向记者展示影集。 马知远 摄 <p>  “家里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要用钱,上有老下有小的,外出打工也去不了,挣不了钱。”春梅回忆过往时说。</p> <p>  这样的窘境在2014年被打破,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春梅将沙化严重的土地流转给国有林场,流转补偿款用来养牛。丈夫也加入生态护林员行列,沙地上栽种的松树成了他们家的“绿色银行”。通过各项生态扶贫措施,如今春梅一家年收入已超过12万元(人民币)。</p> <img alt="图为科尔沁沙地护林员正在进行植树造林工作。 华维光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9/29/69147a9668e7760d42924404.jpg" title="图为科尔沁沙地护林员正在进行植树造林工作。 华维光 摄" /> 图为科尔沁沙地护林员正在进行植树造林工作。 华维光 摄 <p>  谈及今日生活,春梅笑着说:“现在每年养牛有收入,我丈夫当护林员也有收入,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也有钱花了。”</p> <p>  受困于贫瘠沙地的群众摆脱往日窘境,昔日黄沙被植被覆盖……长期关注当地生态建设的摄影师华维光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之一。8年间,他深入沙地拍摄的次数连自己也数不清。</p> <img alt="图为朝克吐,他谈起科尔沁沙地生态建设如数家珍。 马知远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9/29/d6b2cf29b5408d0de785b588.jpg" title="图为朝克吐,他谈起科尔沁沙地生态建设如数家珍。 马知远 摄" /> 图为朝克吐,他谈起科尔沁沙地生态建设如数家珍。 马知远 摄 <p>  华维光在一片樟子松下接受记者采访,他感慨地说:“从黄拍到绿,这就是我亲身的感受。现在的拍摄用绿色做底色,很少能看到裸露的沙子了。”</p> <p>  翻开华维光的影集,从枯树、沙丘、沙尘暴,到植树、造林、寻沙难,这些不可复制的珍贵影像,就是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最好的见证。</p> <img alt="图为一对新人在阿古拉综合治理项目区内拍照。 马知远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9/29/8cc012adabb08f6759184cbb.jpg" title="图为一对新人在阿古拉综合治理项目区内拍照。 马知远 摄" /> 图为一对新人在阿古拉综合治理项目区内拍照。 马知远 摄 <p>  官方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对科尔沁沙地进行治理,近年来,沙地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绿进沙退成为常态。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境内,就有2475万亩沙地得到有效治理,3000多个村屯得到全部绿化。而这些的背后,有着几代林业人的辛劳付出。</p> <p>  今年54岁的朝克吐是其中一员,干了29年林业工作的他,谈起科尔沁沙地生态建设如数家珍:锁边造林、织网治沙、生态修复……他都曾亲力亲为。</p> <p>  如今沙地变绿,朝克吐却闲不下来,又将自己投入到研究林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的事业中。他告诉记者,自己不愿坐办公室,走在这么多年亲手栽种下的林木中,是最高兴的事。</p> <p>  “29年时间,我们努力了,而且有成绩了。我把自己的家乡绿化好了,现在特别有成就感。”朝克吐与记者说着话,眼睛却一直望着面前一大片绿色树林。(完)</p><!--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