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中国高铁八纵八横已建七成 相邻大中城市1-英语八级是什么水平3小时到达-

   日期:2020-09-30 09:08:12     作者:wangxiao    浏览:9    
核心提示:创新引领中国高铁“八纵八横”已建七成“十三五”成就巡礼9月27日,衢州至宁德(衢宁)铁路开通运营。秋阳下,复兴号一路向西,串起以往不通铁路的浙江遂昌、松阳、龙泉、庆元以及福建松
<p>  <span style="font-family: KaiTi_GB2312;"> 创新引领 中国高铁“八纵八横”已建七成</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KaiTi_GB2312;"> </span></p> <p> <span style="font-family: KaiTi_GB2312;">  “十三五”成就巡礼</span></p> <p>  9月27日,衢州至宁德(衢宁)铁路开通运营。秋阳下,复兴号一路向西,串起以往不通铁路的浙江遂昌、松阳、龙泉、庆元以及福建松溪、政和、屏南、周宁8县市。2015年底,中国高铁营运里程为1.9万公里,“十三五”以来,铁路建设科学有序推进。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4.5万公里,高铁3.8万公里,其中4.5万公里“八纵八横”高铁主骨架投产规模可达3.3万公里左右。<!--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p> <p>  根据201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至2030年完成“八纵八横”高铁网络,目前,网络主骨架已搭建七成。</p> <p> <strong> 相邻大中城市1—3小时到达</strong></p> <p>  9月14日零时,四川简阳。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职工开始为成渝高铁进行接触网整体吊弦改换,完成运营时速由300公里提至350公里改造。国庆后将开启联调联试。</p> <p>  全长308公里的成渝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将形成成渝“一小时生活圈”,促进成渝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历史性跨越。</p> <p>  “九省通衢”的武汉,已建成连通沪汉蓉高铁、京广高铁、西武高铁、武九高铁、武杭高铁、武咸城际、武石城际等高铁网络。从武汉到周边城市基本1—3小时即可抵达。同时,全国还有包括北京、上海、郑州等全国及区域中心城市,建成了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不同速度等级的区域连接线衔接和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3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p> <p>  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速铁路,正改变着中国人的出行方式。预计2020年底,全国高铁网将覆盖100万以上人口城市达94.7%。</p> <p>  <strong>树立世界高铁建设和运营新标杆</strong></p> <p>  2020年7月1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世界上首座主跨为千米级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成,与沪苏通铁路同步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成功攻克千米级超大跨度桥梁技术。“沪苏通大桥的设计建造技术实现了5个‘世界首创’,在我国乃至世界铁路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副总工程师兼建设部主任、工程监督局局长王峰说。</p> <p>  此前,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按时速350公里进行商业运营,创世界高铁商业运营最高速度,树立了世界高铁建设和运营的新标杆。随后,时速350公里17辆长编组、250公里8辆编组、160公里动力集中等多款复兴号新型动车组陆续研制成功,并上线运营。</p> <p>  2016年以来,中国铁路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广泛参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协同创新的铁路科技创新体系,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着力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形成了复兴号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高速铁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开发了适应复杂路网条件下长距离运行的高铁运营管理成套技术,构建起一套涵盖不同速度等级、成熟完备的高铁技术体系。</p> <p>  <strong>智能铁路技术创新实现引领</strong></p> <p>  2020年9月16日,连接北京和雄安新区的京雄城际铁路开始联调联试。</p> <p>  京雄城际全长10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被誉为新时代中国高铁建设的标杆和典范。“这条高铁还是全国铁路建设中首条全线、全专业、全过程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虚拟建造的数字孪生铁路。”京雄城际铁路指挥部指挥长杨斌说。</p> <p>  此前,2019年12月30日,世界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首次在世界实现350公里时速自动驾驶。</p> <p>  “十三五”期间,国铁集团依托智能京张、智能京雄等重点项目,大力推进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创新,初步构建了智能铁路技术体系、数据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了完整的BIM技术标准体系,成功构建基于BIM的铁路工程协同设计体系,研发多专业BIM一体化设计平台,实现勘察设计多源数据融合,研究掌握装配式建筑设计和模块化制造技术、数字孪生铁路技术。</p> <p>  本报记者 矫 阳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