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甘孜易地安置“挪穷窝” 摆脱贫困让居民搬得出稳得住-娄烦新闻

   日期:2020-10-16 21:34:04     作者:wangxiao    浏览:13    
核心提示:【民族团结党旗红】甘孜易地安置“挪穷窝”摆脱贫困让居民搬得出稳得住新华网四川10月16日电(于杨)紧邻十八军窑洞遗址的吉绒隆沟易地扶贫安置点距离甘孜县城的学校、医院仅几百米。这
<p>  <strong>【民族团结党旗红】甘孜易地安置“挪穷窝” 摆脱贫困让居民搬得出稳得住</strong></p><p>  新华网四川10月16日电(于杨)紧邻十八军窑洞遗址的吉绒隆沟易地扶贫安置点距离甘孜县城的学校、医院仅几百米。这里的151户,591位居民在2018年完成了搬迁安置工作。</p><p>  在此之前,他们大多住在离县区七八十公里的地区,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很多贫困户被困在山上放牧为生,“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甘孜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杨志刚表示,很多贫困户既不能依赖自然环境养活自己,也因为消息闭塞,不知道如何出门打工改善生活。</p><p>  “挪穷窝”成了甘孜县2017年开展的一项重要扶贫工作。<!--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p><p>  接上水、通上电,不足500米的地方就是学校和医院。这样的居住条件,杨志刚介绍,居民自筹费用部分每户按规定不超过一万元,按实际面积,大多数家庭仅需支出5000-7000元左右。</p><p>  搬得出还得稳得住,除了给搬迁过来的居民创造合适的生活条件,扶贫开发局还得考虑如何让居民就业,真正靠自己摆脱贫困。</p><p>  591位居民,扶贫开发局挨个统计每个人的专长、技能,有一技之长的居民被介绍去做司机、技工等等,没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则依托本地的红色旅游资源,从简单的工作做起,边做边学。</p><p>  据介绍,安置点党支部与12家企业、单位结成共建对子,帮助开展技能培训59场,帮助解决就业岗位138个,搭建产业销售平台9个,人均年收入增加近2000元,安置点群众全部脱贫。</p><p>  易地安置点的居民迷峰现年67岁,31年前从河南南阳来到甘孜生活,他回忆刚来甘孜时,这边还在使用粮票、布票,经常断电,自来水更是没听说过。朝夕相处的藏族妻子话并不多,听到他回忆当年的苦日子,默默抹眼泪,一会听到他念起现在生活的好,刚止住的泪又流了下去,嘴里不停的赞同:“就是,就是。”</p><p>  现在,他的两个儿子在县里都找到了工作,妻子通过扶贫开发局介绍,在县城的餐厅里做后厨工作,还学会如何做得一手好菜,“我是偏瘫了半边不好使,不然她炒得还是不如我(炒得)好吃。”迷峰口头上不服输。</p><p>  实际生活中,行动不便的他也不服输,每天在家打扫卫生,争取留住易地安置点的卫生流动红旗,扶贫开发局在房屋建设时,还给每家每户门口留了一畦菜地,迷峰不让自己闲着,在里面种着萝卜,又在院里种了一排花。如果不是杨志刚介绍,谁也想不到这是个易地安置点。</p><p>  “这是其中一个安置点,整体工作一共搬迁了808户,安置了3447人。”杨志刚被采访团围住时,比周围人都显得黝黑的多,在3400米海拔的甘孜县城里,上楼梯下坡的时候嘴里还在不停的介绍,却丝毫不见喘,平日里没少见往基层跑。</p><p>  这个康巴汉子口音浓重,“哎呀我普通话说得恼火滴很。”为了采访人员完全理解,杨志刚一边调侃自己的口音,一边和做安置工作似的,耐心的一遍遍解释。被记者问到这样的工作辛不辛苦的时候,他用普通话认真地说,“辛苦肯定辛苦,但我们也经常问自己,‘想到这是在建设自己的家乡,幸不幸福?’就不觉得(辛苦)了。”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