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70年前的记忆-莆田旅游网

   日期:2020-10-27 07:00:42     作者:wangxiao    浏览:12    
核心提示:70年前的记忆10月24日,深秋的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人头攒动,手机、相机的拍照声不绝于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正在这里举行。一位90岁
<p>  70年前的记忆</p><p>  10月24日,深秋的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人头攒动,手机、相机的拍照声不绝于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正在这里举行。</p><p>  一位90岁的广东籍抗美援朝老兵前来观展,身边围了好几个年轻人,边走边听他的一手“讲解”。老人穿着宽大的迷彩服、戴着迷彩帽,胸前的5枚纪念章见证了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拼杀。他在展览现场看到了当年战友的照片,他们大部分都已战死沙场。</p><p>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主力部队从辽宁丹东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位于鸭绿江畔的边境城市丹东,是许多志愿军老战士的共同回忆。<!--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p><p>  70年间,这是88岁的抗美援朝参战老兵何衡昆第4次来到辽宁丹东鸭绿江上的这座断桥。1950年11月的晚上,他作为志愿军炮七师的作战参谋,从这里走出国门,进入朝鲜。战争结束后,他又作为建设者和访问团代表两次入朝。在断桥一侧,这位曾经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人默默望着河对岸许久后,缓缓地鞠了三个躬:“战友们,我来看你们了。”</p><p>  10月的周末,断桥上游人如织。这座钢铁架构的大桥,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遭到美军飞机轰炸成为废桥,现在作为当地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各地游客。在桥头一侧名为《为了和平》的雕塑群像前,何衡昆在家人的帮助下,颤巍巍地走下了轮椅。天气转冷,不少行人已经穿上羽绒服,他还是脱下了外套,内层衣服胸前,15枚军功章和纪念奖章排得整整齐齐。老人立正站好后,恭敬地对着彭德怀元帅的雕塑敬了一个军礼。</p><p>  丹东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一座铭记英雄的城市。矗立在鸭绿江边一处名为《告别祖国》的雕塑,“战士”们的身上不知何时被系上了红绸巾,每当红绸巾褪色,就有人悄悄换成新的。傍晚的沿江栈道上,广场舞的背景音乐里总能听到《我的祖国》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老人聊天时总会说起着冰水过江的志愿军战士。上个月,经过5年多的扩建改造,坐落在丹东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重新对外开放。邱少云、罗盛教等英烈的形象历历在目;上甘岭战役、鏖战长津湖等战斗场景,通过声光电的形式,让人身临其境。</p><p>  10月16日,几位抗美援朝参战老兵受邀去当地电视台录制一档重阳节节目。91岁的颜秉衡在女儿的陪同下,早早就赶到了集合地点。老兵们经常一起参加活动,大多相熟。一旁的房玉珍和刘吉惠老人为了登台互相化妆,彼此看着笑得前仰后合。</p><p>  5年前,在当地民间公益组织的帮助下,“散落”在丹东各处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们重新聚集在一起。他们当中,有上过前线的战士,也有卫生院的医生和护士、汽车驾驶员、工程兵等。义工站发起人崔瑞说,这5年间,他们通过发寻人启事、在报纸上刊发寻访信息等方式,先后与当地200余名老兵取得了联系。目前这些老兵里最年轻的也已86周岁,最大的已经96周岁。</p><p>  在寻访的过程中,陆续有老兵离世。之后在登门走访时,崔瑞会带上录像设备,录下了约500多小时的“口述历史”视频资料。义工站还为老兵们成立了志愿军事迹宣讲团和艺术团,组织各类活动,让他们走出家门,重新回到公众视野。</p><p>  经过记录与传承,70年后,这场战争的记忆正获得新的生命力。看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主题展览,中国政法大学大一新生程文奇在留言簿上洋洋洒洒写下自己的感受。对她来说,抗美援朝战争不再仅仅是高中课本上的一页,而是拥有了“生命的跨度”。“我无比庆幸我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她说。</p><p>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 见习记者 曲俊燕写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