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上得了太空潜得了深海</p>
<p> 登得上珠峰钻得下地底</p>
<p> 中央企业打造的大国重器</p>
<p> 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p>
<p> 携手为国为民贡献着力量</p>
<p> 还记得最近这些鼓舞人心的捷报吗?</p>
<p> 来自天空的捷报</p>
<p> ↓↓↓</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1/12/764998cefe71372e8ae3b3c6.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来自太空的捷报</p>
<p> ↓↓↓</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1/12/24e3fa717c80e51c839189a5.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来自地底的捷报</p>
<p> ↓↓↓</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1/12/d5ae1b3c3c269228d84c6c24.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来自珠峰的捷报</p>
<p> ↓↓↓</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1/12/7ef4cdd2e8e93e9ca21ea95e.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今天,小新为大家带来源自万米深海的捷报</p>
<p> 以及捷报背后-10909米的“奋斗”故事——</p>
<p> 11月10日上午8时12分,中国船舶集团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p>
<p> 马里亚纳海沟,地球上已知的海洋最深处,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奋斗者”号此次下潜深度达到10909米,创下新纪录。</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1/12/760f7e84f0b083c92b00cd50.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我国载人潜水器发展历程</p>
<p> 从百米浅海到万米深海,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劈风斩浪的几十年,我国先后突破了多项核心深潜技术。点击视频,感受中国一代代深潜人的“深蓝梦”。</p>
<p> 1986年</p>
<p> 中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7103救生艇研制成功。虽然它只能下潜300米,航速也只有四节,但也是那个年代最先进的救援型载人潜水器。</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1/12/d5ae1b3c3c269228d84c6c24.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2010年7月</p>
<p> 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1/12/9ff755627ce4cae4b230ec1f.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2016年6月</p>
<p> “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完成了它的终极挑战,最终将记录保持在了7062米。“蛟龙”号还拥有世界先进的悬停和自动驾驶功能,可以抵御海流的干扰,工作时稳稳地“定”在海底。</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1/12/9e72a966f11605ad140c68d5.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2018年3月</p>
<p>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投入应用,国产化率达到95%,载人舱、水声通信、多普勒测速仪等核心国产设备性能先进,技术状态稳定。</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1/12/fd37cfd49f4d4113878d2769.jpg" /></p>
<p> 除了载人潜水器,我国还有“海斗”号、“海燕”号和“海翼”号等许许多多的无人潜水器。其中,“海斗”号有远程遥控和自动作业两种模式,是中国首台万米级科考潜水器,让中国拥有了自主研究万米深海的能力。</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1/12/3b129a76a5b6c2fcae2c8d73.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中国的载人深潜事业能达到今天的高度</p>
<p> 背后到底有些怎样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p>
<p> 小新今天为大家揭秘——</p>
<p> 中国科学家一步步“走向深蓝”</p>
<p> 1978年9月,中国改革开放前夜,作为当时稀有的海洋地质专业人才,42岁的同济大学教师汪品先跟随中国石油地质代表团访问美国和法国。</p>
<p> 这次考察带给汪品先的震撼不小,“看到了石油界、地质界最前沿的科技都在海洋。”一位法国科学家向汪品先形容神秘的“海底世界”。</p>
<p> 1978年的中国,没有条件让人潜到深海。</p>
<p> “中国人一定要赶上世界海洋研究的潮流!”从此,“走向深蓝”的种子在汪品先心里发了芽,而中国人的深海探测事业,也即将睁开惺忪的睡眼。</p>
<p> 面对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巨大的技术落差,中国的深海研究怎么搞?汪品先们绞尽脑汁,试想能不能通过参加国际合作的方式,研究深海地质?</p>
<p>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在1983年启动,中国科学家第一时间组织委员会并上报领导,要求加入这规模空前的深海国际合作。然而,深海研究的计划是个“富人俱乐部”,要成为成员国,每年得交数百万美元“会费”。</p>
<p> 当年外汇奇缺,这只能是一场空想。</p>
<p> 汪品先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国家的科研进步,必须以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中国的科学家们,只能等。</p>
<p>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过院士和专家反复呼吁,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与此同时,由汪品先院士等提出的大洋钻探建议书"东亚季风历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影响",在1997年全球排序中名列第一,并作为ODP第184航次于1999年春天在南海顺利实施,汪品先受邀担任首席科学家——这也是中国人首次担任深海探测的首席科学家。</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1/12/30997e3a50f4c25779f28ba6.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上世纪90年代在大学任教的汪品先</p>
<p> 中国载人深海潜水器立项</p>
<p> 接力棒从中国科学家手里,交到了中国工程师手里。</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1/12/df4a97b59c3b616959f8efa8.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设计师</p>
<p> 徐芑南</p>
<p> “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这个总师非你老徐来当不可!”</p>
<p> 2002年早春的一个晚上,身在美国、已退休6年的中船重工七〇二所总设计师徐芑南,接到了来自中国的越洋电话。</p>
<p> 徐芑南没有迟疑,毅然放弃在美国颐养天年的优渥生活,带着老伴回了国。</p>
<p> 当时摆在徐芑南面前的是个巨大的难题:国内没有做这么大深度的载人潜水器经验,且国外对载人深潜技术高度封锁。</p>
<p> 整个技术组,只有徐芑南在国外参观过潜水器;其他人更是只从照片上、视频资料里看到过这个“黑科技”,但真正的潜水器内部是什么样,没人知道。</p>
<p> 啥资料都没有,又想自己干,那就只能一个字:试。</p>
<p> 多年之后,徐芑南回忆说,他们从最基本的压强公式开始,通过不断地仿真分析和模型试验,实现了载人深潜器12个系统的无缝对接。为了解决其中的技术难题,许多经验丰富的师傅想得头发都白了。</p>
<p> 终于,2009年,中国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横空出世,这就是大家熟悉的“蛟龙”号。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p>
<p> 中国第二代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应运而生</p>
<p> “蛟龙”虽好,仍有两个遗憾。</p>
<p> 一是最关键的零部件不是国产。比如载人球舱的耐压壳体,中国设计,俄罗斯制造,因为当时的中国工业能力造不出来。</p>
<p> 二是仍有0.2%的海域覆盖不到。这个空白,需要110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才能填补。</p>
<p> 为解决第一个问题,中国第二代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应运而生。与十年立项、十年研制的“蛟龙”号不同,我国第二代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从研制立项到海试交付只用了短短八年,且国产化程度更高,实用性更强。</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1/12/94b1466c7838ad3fc58806fa.jpg" /></p>
<p> 2018年3月,“深海勇士”在南海投入应用,国产化率达到95%,载人舱、水声通信、多普勒测速仪等核心国产设备性能先进,技术状态稳定。至此,实现了中国深海装备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p>
<p> 中国第三代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创下新纪录</p>
<p> 在2016年“深海勇士”号尚未下水的情况下,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就开始同步研制。</p>
<p> 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融合了之前两代深潜装备的优良血统,不仅采用了安全稳定、动力强劲的能源系统,还拥有更加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以及更加耐压的载人球舱和浮力材料。</p>
<p align="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1/12/0c6d5cfd2756b391c3ce4d57.jpg" /></p>
<p> “在‘蛟龙’号立项之初,国内只是加工一个零部件都非常困难,需要千挑万找才能找到合适的供货商。但到了‘深海勇士’,我想要什么样的材料,想要加工成什么形状,要求什么样的精度和特性,基本上都能实现。到了‘奋斗者’,我们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加工哪些相应的部件和设备,都已经有很多厂家可以自主研发,甚至是直接提供样品。”徐芑南当年的“徒弟”、“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胡震说。</p>
<p> 可以说,中国深海载人技术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工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和技术突破。这一切,仅仅用了不到20年。</p>
<p> 有人问:深海探测有什么用?</p>
<p> 这里,小新想借用汪品先院士的话来回答:海底之诱人,就在于人类对它还有太多未知。每一个海底的新发现,都有可能颠覆掉我们目前对国际战略格局的认知。</p>
<p> 比如,最近日本在太平洋海底发现了稀土资源,据称其可采储量超过陆地1000倍。海底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我们不探索,别人就会探索。</p>
<p> 而我们已经从过去的历史中学到了太多经验。其中核心的一条就是:永远把未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p>
<p> 神舟飞天、嫦娥探月</p>
<p> 北斗组网、珠峰测绘</p>
<p> 高铁飞驰、航母远航</p>
<p> ……</p>
<p> 这些成就凝结着</p>
<p> 新时代奋斗者的心血和汗水</p>
<p> 彰显了不同凡响的央企力量</p>
<p>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p>
<p> 中国人奋斗和探索的步伐</p>
<p> 坚实有力 永不停止!</p>
<p> 内容来源丨根据央视新闻、科技日报、侠客岛等素材整合</p><!--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